齿
鸿
怀古
抒情
山水
地点
亲情
友情
四季
秋季
表达情感
悼亡

译文

玉莲生长在太华山,味道甘美适合食用,我渴望求得它,不惜攀爬陡峭的岩壁。
昆仑山之巅无法看见大宛国的景象,这和学射箭中途放弃有什么不同呢?
平生我傲视世态炎凉,与南阮的人交往,他们的优劣不在我嘴里留存。
七位隐士远去,像冥鸿一样高飞,但他们也像我一样幸运地得到了赏识。
归来后我厌烦独自饮酒,疲惫的马儿也不愿再走,只愿回到任城。
晚秋时节,红桃白李都已沉寂无声,只有黄菊独自在秋日的阳光下盛开。
在谪仙楼遗址处喝酒,那里桂树茂盛,桂花年复一年地盛开。
我不知道那个山东的小吏在何处,斗酒配双鱼又是谁能一同欢笑的事呢?
深感痛苦和困苦自古以来就难以排解,不应该再像雍门子一样弹奏悲歌来抒发情感了。
今年瓜田刚刚开始垦种,不知道后日谁来帮我继续这农事。
我从东阿向下望去,有了回家的念头,暂时为子建在鱼山留下些什么吧。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所作,他以李白的旧游地任城为背景,表达了对友人十五叔父的回应。诗中提到的“太华玉莲”象征高洁,“青壁斗”暗示追求卓越,诗人感叹难以如昆仑、大宛般寻觅理想,暗指仕途坎坷。他对自身也有傲骨,认为不应轻易评价他人,同时提及七贤般的隐逸生活和对青云之志的向往。诗人感慨归来后的孤独,浊酒无趣,马匹疲倦,而任城的桃李已凋零,唯有黄菊在秋阳中独自盛开。他忆起李白旧游之地,明月桂子飘落,但已无故人共赏。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暗示自己可能像曹植一样,期待在任城有所作为,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的深深挂念。整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体现了晁补之的诗风。

晁补之

815首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汉族,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猜您喜欢

夏夜与季平萧氏台听涛,追话旧事作
清·丘逢甲
大海惊涛似昔时,高台同听不胜悲。五年乡泪愁中制,半夜军声梦里驰。铁弩何时开越国?素车终古走灵胥。如闻鹿耳鲲身畔,毅魄三更哭义旗。
清江图
元·贡性之
江驿背孤城,江流绕舍清。露枰松下弈,驿骑柳边行。帆落晴窗影,钟传雨寺声。堆床馀简帙,列座总耆英。燕语能留客,鸥驯解结盟。诗邮趋堠吏,衙鼓集关兵。薄俸尊仍满,新知盖屡倾。不.....
山谷流杯池
清·顾印愚
锁江亭中一杯酒,坐看江云自奔走。涪翁去后七百年,尚爱新诗满人口。我来戎州秋复春,却闭空斋卯还酉。逝将著屐访遗迹,偶厌褰裳涉清浏。谁令突兀忽眼前,乐事今朝古无有。横江绝壁栖.....
挽巽斋先生欧阳大著
宋·文天祥
徘徊西河上,月落众星稀。哲人萎中道,雨绝将安之。昔者丽鸿藻,玉振含清晖。名理轶晋魏,雅言袭轲思。连驾觐驰道,并坐侍端闱。及门怀燕婉,升堂接逶迤。方期黄鹄翔,忽作朝露晞。黔.....
樟树镇五公寺
元·何中
久幽厌拘维,暂弛欣舒散。近关得禅扉,择步历苍藓。沈沈松阴重,滟滟水光远。残花起馀香,乳禽响新啭。虚廊清昼长,高僧坐谈简。学空素所昧,虑妄还自遣。移晷始知归,生烟满林晚。
仙人台
清·程虞卿
秋末登千山,蹑足最高顶。霁色到香岩,层塔立边景。俯首瞷沧波,海气腾足冷。昔传有仙人,对弈酌清茗。石坪尚零星,露下鹤声警。我读《招隐》篇,韶落千峰静。仙人竟不来,空台吊孤影.....
寄句曲外史
元末明初·郯韶
掬溜室中清夜分,相过曾此说幽文。入池星斗当窗见,枕席波涛隔树闻。头上鹖冠朝老子,手中龙节候元君。欲从世外求玄赏,鸡犬岩头有白云。
方处士挽诗二首(其二)
宋末元初·戴表元
不比他人死,何诗可挽君。渊明元懒仕,东野别攻文。沧海诸公泪,青山处士坟。相看莫浪哭,私谥有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