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明
道
中
书
怀
东
风
道
上
乱
开
花
,
游
子
偏
惊
见
物
华
。
寒
食
已
过
嗟
在
客
,
春
衣
将
换
忆
还
家
。
山
城
树
暗
人
逾
静
,
野
店
莺
啼
日
未
斜
。
空
约
同
游
与
诸
弟
,
今
朝
犹
自
各
天
涯
。
写景
思乡
思家
清明节
春日
写物
译文
东风轻拂道路,花儿随意开放,漫天飘散的花朵令游子心惊,感叹春日景色的美好。
寒食节已经过去,我仍然在异乡作客,春衣即将换季,却开始思念远方的家。
山城中的树木遮住了视线,人们的声音也变得愈发静谧,野外的店铺旁,黄莺啼叫,太阳还未西斜。
曾经约定要与兄弟们一同出游,但现在我们各自在天涯海角,仍未能实现这个约定。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诗人行走在道路上所见的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情感。首句“东风道上乱开花”以春风拂面、花朵纷飞的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接着,“游子偏惊见物华”一句点明了诗人的身份——一个在外漂泊的游子,对周围景物的变化特别敏感,这里的“物华”既指自然界的美好景色,也暗含着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感慨。“寒食已过嗟在客”一句,寒食节已过,诗人感叹自己仍处于他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春衣将换忆还家”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春天到来,需要更换衣物,诗人却只能回忆起家乡的情景,渴望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山城树暗人逾静,野店莺啼日未斜”两句,通过对比山城的寂静与野外小店的热闹,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山城的树木虽然茂密,但人烟稀少,显得更加宁静;而野店中黄莺的啼鸣,却在未到黄昏时分就显得格外突兀,似乎在提醒诗人时间的流逝。最后,“空约同游与诸弟,今朝犹自各天涯”表达了诗人与兄弟们的约定未能实现,各自身处远方,无法相聚的遗憾。这一句不仅加深了对亲情的怀念,也体现了诗人对现实处境的无奈与感伤。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清明时节道路景色的细腻描绘,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展现了游子在外的孤独、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亲人团聚的渴望,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猜您喜欢
野宿
宋末元初·毛直方
归恨逐春深,迟休欲缩程。远山何处碧,落日故乡明。路改柴门僻,村空石硙鸣。乞蔬仍买米,一宿尚营营。
送人游岭南
唐·司空曙
万里南游客,交州见柳条。逢迎人易合,时日酒能消。浪晓浮青雀,风温解黑貂。囊金如未足,莫恨故乡遥。
晨起
清·高顺贞
晨起慵临镜,开窗曙色微。梦随啼鸟散,愁逐落花飞。时节看频换,行人尚未归。遥怜驿路柳,霏絮点征衣。
草秋郊园
明·李英
蹉跎犹作客,为爱辟疆园。渔浦亭临水,人家艇到门。白云屯大泽,秋色满中原。欲赋思归引,江蓠傍酒尊。
少年游·得王子常同年凤阳书,并示《春感》四阕,即次来韵,并怀逸珊夫人(其一)
清末近现代初·樊增祥
枇杷欲熟问园官。来佐酒杯宽。松下棋奁,柳边锻灶,宜称竹皮冠。白发同年江海隔,书字报平安。想见高楼,青娥送酒,半臂不胜寒。
鹧鸪天·题七真洞
元·耶律楚材
花界倾颓事已迁。浩歌遥望意茫然。江山王气空千劫,桃李春风又一年。横翠嶂,架寒烟。野花平碧怨啼鹃。不知何限人间梦,并触沉思到酒边。
木兰花慢
宋·戴复古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兰皋新涨绿溶溶。流恨落花红。念着破春衫,当时送别.....
寒食值雨
宋·欧阳修
禁火仍风雨,客心愁复悽。阴云花更重,春日水平堤。油壁逢南陌,鞦韆出绿蹊。寻芳无厌远,自有锦障泥。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