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
二
十
三
侄
岯
还
衢
赴
举
行
美
文
精
即
擅
场
,
不
论
京
国
与
江
乡
。
乡
人
若
问
吾
归
计
,
已
叩
天
阍
第
九
章
。
送别
励志
情感
思乡
地点
衢州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抃所作的《送二十三侄岯还衢赴举》。诗中表达了对侄子远赴他乡参加科举考试的深情祝福与勉励。首句“行美文精即擅场”,赞美侄子的文章才华出众,无论是在京城还是在江南,都能独领风骚。这句诗肯定了侄子的文学才能,并预示他在科举考试中的优异表现。次句“不论京国与江乡”,进一步强调侄子的才华不受地域限制,无论是在繁华的京城还是宁静的江南,都能展现出卓越的文学成就。这体现了对侄子才华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自信。后两句“乡人若问吾归计,已叩天阍第九章”,则表达了诗人对侄子的期望与祝福。当乡亲们询问诗人关于侄子归来的计划时,诗人已经为侄子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做好了准备。这里,“天阍”通常指朝廷或官府,第九章可能暗示着侄子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较高的名次。这两句诗既是对侄子能力的肯定,也是对侄子未来成功的美好祝愿。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赞美侄子的才华、表达对其未来的期待与祝福,展现了深厚的亲情与对侄子学业成功的殷切希望。
赵抃
735首
赵抃(biàn)(1008年—1084年),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人。北宋名臣。景祐元年(1034年),赵抃登进士第,除武安军节度推官。历知崇安、海陵、江原三县,通判泗州。至和元年(1054年),召为殿中侍御史。其后出知睦州,移梓州路转运使,旋改益州。召为右司谏,因论事出知虔州。宋英宗即位后,除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治平元年(1064年),以龙图阁直学士再知成都。宋神宗即位后,官至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晚年历知杭州、青州等地。元丰二年(1079年),以太子少保致仕。元丰七年(1084年),赵抃逝世,年七十七。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赵抃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著有《赵清献公集》。
猜您喜欢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送韦处士归省朔方
唐·赵嘏
映柳见行色,故山当落晖。青云知己殁,白首一身归。满袖萧关雨,连沙塞雁飞。到家翻有喜,借取老莱衣。
使东川·梁州梦
唐·元稹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寄福建杜廉访使君
元·范梈
臬府群工表,言官百世公。君王资稷契,台阁起黄龚。吴越联闽服,蛮夷偃汉风。九州诸道右,一柱众流中。虎豹精神肃,豺狼道路通。青冥行劲锐,白日贯精忠。斧绣扬秋隼,泉阿达夜蛩。壶.....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