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
歌
谣
辞
·
鸡
鸣
曲
星
稀
月
没
上
五
更
,
胶
胶
角
角
鸡
初
鸣
。
征
人
牵
马
出
门
立
,
辞
妾
欲
向
安
西
行
。
再
鸣
引
颈
檐
头
下
,
月
中
角
声
催
上
马
。
才
分
曙
色
第
三
鸣
,
旌
旗
红
尘
已
出
城
。
妇
人
上
城
乱
招
手
,
夫
婿
不
闻
遥
哭
声
。
长
恨
鸡
鸣
别
时
苦
,
不
遣
鸡
栖
近
窗
户
。
边塞
离别
情感
思乡
译文
夜深星稀月亮隐没,五更时刻鸡开始啼叫。
远行的士兵牵着马匹出门,准备告别妻子前往安西。
第二次啼叫时,他抬头看向屋檐,月光下角声催促他上马。
天边刚露出曙光,第三声鸡鸣响起,旗帜和尘土中他已经出了城门。
城墙上,妇人慌忙挥手,丈夫的远去她听不见哭喊声。
长久以来,她怨恨这鸡鸣带来的离别之苦,不愿让鸡靠近窗户。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黎明时分离的画面,通过对夜晚和清晨声音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情感交融以及人际情感的复杂性。开篇三句“星稀月没上五更,胶胶角角鸡初鸣。征人牵马出门立,辞妾欲向安西行。”设置了一种即将离别的氛围,夜色渐淡,鸡鸣声中透露出不安与期待。接着,“再鸣引颈檐头下,月中角声催上马。才分曙色第三鸣,旌旗红尘已出城。”诗人通过鸡的第二次、第三次鸣叫,紧迫感和离别的情绪达到了高潮,同时也描绘了征人的匆忙离去。“妇人上城乱招手,夫婿不闻遥哭声。”这一句则转向留守的妇人,她在城上挽留心爱之人,但那遥远的哭声却被风吹散,没有人能听见。这里的情感表达极为深沉。最后,“长恨鸡鸣别时苦, 不遣鸡栖近窗户。”诗人表达了对离别时刻鸡鸣声音的怨恨,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奈和对现实的不满。这种情感复杂且细腻,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情感处理方式。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精妙的情景再现,展现了人生离合的悲欢,并以此作为抒发个人情怀的契机。
猜您喜欢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寄元遗山
元·曹之谦
诗到夔州老更工,只今人仰少陵翁。自怜奕世通家旧,不得论文一笑同。草绿平原愁落日,雁飞寒水怨秋风。黄金鑛里相思泪,几堕凭高北望中。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巫山一段云(其三)
宋·柳永
清旦朝金母,斜阳醉玉龟。天风摇曳六铢衣。鹤背觉孤危。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相将何处寄良宵。还去访三茅。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