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
吹
二
十
四
首
(
其
二
十
一
)
不
堪
众
矢
集
榆
枋
,
直
欲
操
戈
鬨
一
堂
。
平
地
风
波
传
密
电
,
中
宵
狼
狈
走
殊
方
。
送
行
多
谢
白
门
柳
,
唤
渡
徒
携
黄
竹
箱
。
明
是
轻
车
驰
直
北
,
却
言
买
棹
指
扶
桑
。
离别
咏物
怀古
明理
战事
译文
不能忍受众人箭矢集中指向榆树和枋木上,心有怒火想要挑起一场混乱的争斗。
平静的地方也因风波而起传来了秘密的电报,在深夜中因情况紧急而奔走于不同的方向。
送别之时感谢白门边的柳树,过河时只能徒然地带着装满黄竹的箱子(或许表示旅途困苦,或是行装繁重)。
明面上是轻车驰骋直向北方,但话语中却说(此行)仿佛是乘坐船只前往扶桑(扶桑在中国古代常用来指代日本或远方)。
赏析
这首诗《凤吹二十四首(其二十一)》由晚清至近现代初的女诗人吴妍因所作,展现了深刻的社会批判与个人情感的交织。首联“不堪众矢集榆枋,直欲操戈鬨一堂”,以“众矢集榆枋”比喻社会舆论的压力如箭般集中,形象地描绘出个体在群体压力下的无力感;“直欲操戈鬨一堂”则表达了诗人面对不公与压迫时,内心渴望反抗与斗争的决心。这两句通过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矛盾与冲突。颔联“平地风波传密电,中宵狼狈走殊方”,进一步描绘了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平地风波象征着突如其来的变故,而“密电”则暗示了背后可能存在的权力斗争或秘密行动。诗人用“中宵狼狈走殊方”描绘了人们在危机时刻仓皇逃窜的情景,表现了社会动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冲击。颈联“送行多谢白门柳,唤渡徒携黄竹箱”,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反映了社会变迁和个人命运的转折。白门柳常被用来象征离别与送行,黄竹箱则可能是指携带的行李或物品,暗示着人物在变动中的无奈与被迫改变。这一联通过细节描绘,展现了社会变革对个体生活的影响。尾联“明是轻车驰直北,却言买棹指扶桑”,以“轻车驰直北”与“买棹指扶桑”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可能象征着某种明确的行动或方向,后者则可能指向更为遥远或未知的目标。这一联不仅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选择,也暗含了对社会变革中个人命运的反思。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社会现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社会不公、个人命运与社会变革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思考。吴妍因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
猜您喜欢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杂曲歌辞·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忆江渎池庐
清·顾印愚
藕根迸水青钱小,竹箨铿林绿襁斑。初夏池塘忘不得,乱书重叠对西山。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