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离别
咏物
怀古
明理
战事

译文

不能忍受众人箭矢集中指向榆树和枋木上,心有怒火想要挑起一场混乱的争斗。
平静的地方也因风波而起传来了秘密的电报,在深夜中因情况紧急而奔走于不同的方向。
送别之时感谢白门边的柳树,过河时只能徒然地带着装满黄竹的箱子(或许表示旅途困苦,或是行装繁重)。
明面上是轻车驰骋直向北方,但话语中却说(此行)仿佛是乘坐船只前往扶桑(扶桑在中国古代常用来指代日本或远方)。

赏析

这首诗《凤吹二十四首(其二十一)》由晚清至近现代初的女诗人吴妍因所作,展现了深刻的社会批判与个人情感的交织。首联“不堪众矢集榆枋,直欲操戈鬨一堂”,以“众矢集榆枋”比喻社会舆论的压力如箭般集中,形象地描绘出个体在群体压力下的无力感;“直欲操戈鬨一堂”则表达了诗人面对不公与压迫时,内心渴望反抗与斗争的决心。这两句通过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矛盾与冲突。颔联“平地风波传密电,中宵狼狈走殊方”,进一步描绘了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平地风波象征着突如其来的变故,而“密电”则暗示了背后可能存在的权力斗争或秘密行动。诗人用“中宵狼狈走殊方”描绘了人们在危机时刻仓皇逃窜的情景,表现了社会动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冲击。颈联“送行多谢白门柳,唤渡徒携黄竹箱”,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反映了社会变迁和个人命运的转折。白门柳常被用来象征离别与送行,黄竹箱则可能是指携带的行李或物品,暗示着人物在变动中的无奈与被迫改变。这一联通过细节描绘,展现了社会变革对个体生活的影响。尾联“明是轻车驰直北,却言买棹指扶桑”,以“轻车驰直北”与“买棹指扶桑”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可能象征着某种明确的行动或方向,后者则可能指向更为遥远或未知的目标。这一联不仅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选择,也暗含了对社会变革中个人命运的反思。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社会现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社会不公、个人命运与社会变革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思考。吴妍因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