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爱情
离别
相思
秋节
怀古
咏物
写景
闺怨

译文

郁郁涧底的树木,在秋草之前绽放出花朵。
我与你结下了欢乐的爱情,就像金石般坚固。
金石终究不会改变,我们的欢爱也永远不会疏远。
一旦远离所爱之人,路途中的日子便显得悠长。
我们的相思之情未曾改变,但对方的音容笑貌现在如何呢?
悲伤的是那三春的荷花,它们鲜艳的层次如同华丽地铺展。
美好的时光不能长久停留,恐怕会随着严霜而枯萎。
夫君为何来得如此晚,我长久地独居在此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男女之间深情厚谊的珍贵与脆弱,以及对相聚时光的珍惜和对分离后未知命运的忧虑。诗人以“郁郁涧底树”起兴,比喻两人情感如同深山中的树木,虽处幽暗却依然坚韧不拔。接着,“扬英秋草前”则暗示了两人情感的绽放,如同秋天的野草,生机勃勃。“与君结欢爱,自比金石坚”,表达了两人誓言要像金石一样坚定,永不改变。然而,“金石终不渝,欢爱终不疏”,转折之处透露出即使誓言再坚定,也难免会受到时间与距离的考验,欢爱可能会逐渐疏远。“一夕远离别,悠悠在中途”,描述了突然的分别,让两人陷入了无尽的思念之中。“相思未云变,音容定何如”,表达了对对方音容笑貌的深深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担忧。“伤彼三春蕖,灼灼层华敷”,将情感比作春天盛开的荷花,美丽而易逝,提醒着美好时光的短暂。“盛时不可留,恐逐严霜枯”,强调了珍惜当下,因为美好的事物往往难以持久,就像花朵在严冬中凋零。“夫君来何晚,贱妾长离居”,表达了对丈夫迟迟未归的忧虑,以及自己长时间独处的孤独感。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爱情中的甜蜜与苦涩,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深刻思考。

朱熹

1440首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一字仲晦,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猜您喜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安公子(其二)
宋·柳永
梦觉清宵半。悄然屈指听银箭。惟有床前残泪烛,啼红相伴。暗惹起、云愁雨恨情何限。从卧来、展转千馀遍。任数重鸳被,怎向孤眠不暖。堪恨还堪叹。当初不合轻分散。及至厌厌独自个,却.....
咏怀(其十四)
明末清初·屈大均
萋萋女贞木,变化何葳蕤。含此少阴精,隆冬叶不萎。夫何一佳人,怀忠适见疑。神灵附太山,攀条吟以悲。天边有匏瓜,流光照我姿。笃志慕陶婴,苟合非所期。百川自东逝,北辰无转移。
河传
清·杨继端
雨过。林霁。嫩凉初到,新秋天气。穿针恰上曝衣楼。同倚。晚霞如织绮。七襄轧轧何时歇。经年别。人世休嫌拙。渡银河,灵鹊多。蹉跎。海枯情不磨。
拟行路难十八首(其二)
南北朝·鲍照
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斫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帏里明烛前。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集孙子长草堂得园字
明·沈鍊
易遇双文玉,难逢一笑言。所嗟人似月,千里共黄昏。酌酒依金谷,题诗拟兔园。深欢不能别,翻觉重销魂。
挽雷以动妾联
清·吴恭亨
一索尚艰,喜见小星配明月;诸因皆幻,惊闻疾雨陨空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