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均
四
景
诗
(
其
三
)
蟋
蟀
鸣
床
头
,
夜
眠
不
成
寐
。
起
阅
案
前
书
,
西
风
拂
庭
桂
。
写景
秋天
桂花
夜读
情感
思乡
译文
蟋蟀在床头鸣叫,我因此无法入睡。
起身阅读案前的书,西风吹过庭院的桂花。
赏析
此诗描绘了秋夜静谧而又略带寂寥的场景。首句“蟋蟀鸣床头”,以秋日常见的蟋蟀叫声开篇,营造出夜晚的宁静氛围,同时也暗示着季节的更迭与时间的流逝。接着,“夜眠不成寐”一句,直接点明了主人公难以入眠的状态,或许是因为思绪万千,又或是对即将到来的秋意有所感怀。“起阅案前书”展现了主人公在无法安睡时的选择——拿起书来阅读,试图通过知识的海洋来驱散内心的纷扰,寻求心灵的慰藉。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主人公的学识与修养,也反映了古人面对孤独或困扰时,通过读书来寻求精神寄托的传统智慧。“西风拂庭桂”则将视角转向窗外,描绘了一幅秋风轻拂庭院中桂花树的画面。西风,既指秋季的凉爽之风,也暗含着岁月流转、时光易逝之意;而庭桂,则象征着高洁与美好,与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相呼应。这一句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也深化了主题,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夜的静美与主人公复杂的心境,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有对自我情感的深刻反思,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朱熹
1440首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一字仲晦,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猜您喜欢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寄元遗山
元·曹之谦
诗到夔州老更工,只今人仰少陵翁。自怜奕世通家旧,不得论文一笑同。草绿平原愁落日,雁飞寒水怨秋风。黄金鑛里相思泪,几堕凭高北望中。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