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
写景
山水
田园
春天
写雨
咏物
抒情
怀古
珍重情感
孤亭

译文

孤亭矗立一眼望去尽是天涯,低头俯瞰烟霭笼罩的村落中有八九户人家。
不知哪年哪月翠绿的山壁上挂下瀑布,绿树在经受雨水洗礼后落下了危险的花朵。
拄着藜杖站立着凝视着春日的景色,为了寻找好句而在此耽搁停留到晚间回县衙的时刻。
珍重诗友们请不要互相烦恼,我的诗思枯竭,鬓发已经斑白。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远的山林景象。首句“孤亭一目尽天涯”,以孤亭为视角,将读者的视线引向无边的远方,营造出一种开阔而孤独的意境。接着“俯瞰烟村八九家”,通过俯视的角度,展现了下方村落的宁静与渺小,与孤亭形成对比,更显其孤独。“翠壁何年悬布水,绿阴经雨堕危花”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山壁的苍翠与雨水过后花朵的凋零,既有时间的悠长感,也蕴含着自然界的生生不息。诗人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对自然美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杖藜徙倚凝春望,觅句淹留到晚衙”则表现了诗人在自然美景中流连忘返的情态,以及对诗歌创作的执着追求。他不仅在欣赏自然,也在寻找灵感,甚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最后,“珍重诗翁莫相恼,枯肠搅断鬓丝华”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创作状态的自嘲与对诗歌艺术的深情。他以“枯肠”形容创作的艰辛,以“鬓丝华”象征岁月的流逝,既体现了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也流露出一丝无奈与感慨。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艺术的独到见解,以及在追求艺术道路上的执着与坚韧。

朱熹

1440首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一字仲晦,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猜您喜欢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三月乙巳来赋盐万岁乡且蒐狝匿赋之家晏饭此舍遂留宿是日大风自采菊苗荐汤饼二首(其二)
宋·黄庭坚
幽丛秀色可揽撷,煮饼菊苗深注汤。饮冰食檗浪自古,摩挲满怀春草香。
草色
清·爱新觉罗·弘历
一带裙腰幕地青,扶舆春色已形形。向阳远入烟光薄,傍渚平分水黛泠。谁道文章属桃李,几多生意罨轩軨。所欣在彼不在此,早见来牟绿满町。
雨中(其三)
元末明初·蓝仁
燕仆多空垒,莺僵在远林。春霜晴不久,社雨冷难禁。妄动徵前失,深藏异此心。故山栖老鹤,永夜自长吟。
杂兴(其四)
宋末元初·方一夔
霜风猎猎响林坳,独有寒梅渐作包。倒影水涵窥沼树,浅痕月印上窗梢。绿衣低挂酒初熟,乌帽斜攲门屡敲。花得初阳人得复,俱从颜子结穷交。
小雨初霁
宋·陆游
归来偶似老渊明,消渴谁怜病长卿。小雨染成芳草色,好风吹断画檐声。剪灯院落晨犹冷,卖酒楼台晚旋晴。莫道此翁游兴懒,兰亭禹寺已关情。
游卧龙庵
明·胡居仁
庐山奇秀甲天下,我今来作庐山游。卧龙庵里驻孤迹,前贤遗教空追求。峰头瀑布泻飞练,涧里寒潭六月秋。释子不识吾儒趣,且言二教元无异。道一缘何教有三,何独儒家能治世。长吟抱膝南.....
踏莎行(其三)
宋·秦观
晓树啼莺,晴洲落雁。酒旗风飐村烟淡。山田过雨正宜耕,畦塍处处春泉漫。踏翠郊原,寻芳野涧。风流旧事嗟云散。楚山谁遣送愁来,夕阳回首青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