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

怀

怀

(

)

离别 2

译文

我的女儿离去了两个幼小的孩子,她们在何处默默地哭泣。
忠孝为何会受到这样的对待,神明的道理大概没有明察。

赏析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诗人牟巘所作,名为《赋得古风》。从字里行间可感受到诗人的深沉情感和对亲人离别的思念之苦。其中“吾女去二稚,何处吞声哭”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远离的女儿的思念之情,"二稚"可能指的是年幼的女儿已经长大到第二个春秋,表明时光飞逝,而亲人的分别却无从追索。"何处吞声哭"则描绘出女儿在远方含泪忍悲的场景,诗人通过这种写法传达了对女儿深切的挂念和内心的不舍。“忠孝果何辜,神理谅未烛”两句则是诗人对道德与命运的感慨。"忠孝"在古代中国文化中被视为极高的美德,是衡量一个人品行的重要标准。诗人通过提及“忠孝”,可能是在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这种美德,或者是在表达自己对道德的追求与自我期许之间的矛盾。“神理谅未烛”则是说天命或自然法则难以理解和预测,暗示了诗人对于无法掌控的人生和命运感到无奈。整首诗通过对亲情、美德和命运的思考,展现了一种深刻而复杂的情感世界。诗中的语言简洁有力,每一个字都承载着诗人的沉重情绪,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郁且哀伤。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这样的抒情方式常被用来表达个人对于家庭、社会和宇宙的深刻感悟。

牟巘

408首
(一二二七~一三一一),一字献之,学者称陵阳先生,徙居湖州(今属浙江)。以父荫入仕,曾为浙柬提刑。理宗朝,累官大理少卿,以忤贾似道去官。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陷临安,即杜门不出,隐居凡三十六年,卒年八十五。有《陵阳集》二十四卷(其中诗六卷)。事见《宋元学案》卷八○,清光绪《井研县志》卷三一有传。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乾隆十二年周永年刻《陵阳先生集》(简称周本)、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底本诗集外之诗及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猜您喜欢

惜分钗(其一)即事
明·高濂
桃花路。杨柳渡。一见魂惊几回顾。眼青青。脸盈盈。口边欲笑,齿上吞声。轻。轻。人去也。情难舍。无限芳心春引惹。枕儿单。被儿寒。愁难摆脱,病害今番。看。看。
陈君美许仲和赴省病不能出饯以二绝句(其二)
宋·陈造
何人把酒送扬舲,定复从容柳下亭。共说归时柳阴合,与君衫色斗青青。
秋日挈舟茉莉沙追送孔参军即景口占以赠其行(其七)
明末清初·屈大均
几载为閒吏,何曾可代农。君前多袒裼,柳下不须恭。
车出范阳界望太行已不见
宋·汪梦斗
又别太行去,征衫浥泪班。仙游在北岳,骚兴满西山。世换碧如古,云收意似閒。
将发乡园效唐初体(其二)
明·李舜臣
佳气指神京,邦人饯有行。诏从天汉落,泪逐露秋倾。去去伤蓬转,呦呦感鹿鸣。甘泉曾拟赋,献罢即归耕。
离别难
清·陆求可
历正巧弄牵牛。颁他两度离愁。叹痴人不解。羡欢娱得再。那知今晓别,彩桥头。音信绝。银河阔。平添几尺泪波流。双七夕。支机石。离别难。霓裳比昔增寒。重奏于阗乐。频驾临风鹊。曝衣.....
赠别谢大行友可社丈擢南北部(其一)
明·张萱
十载輶轩万里程,闻君久已厌承明。两都可是无人赋,暂借新词写旧京。
天宁寺同于鳞子与元美饯别公实各赋二首(其二)
明·宗臣
分襟即此地,握手更何年。辞赋吾甘后,烟霞尔最先。世情频按剑,生事欲逃禅。今夜南楼月,凄凉空自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