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
送别
写景
情感
思乡
友情
地点
黄山
怀古

译文

客馆遇霜落叶深藏,面对青色衣衫更显憔悴。
荒村野水边残阳照路,远方的树木和孤云都带着对故国的思念。
即使在这绝地也常有人送酒来,但谁又能忍受再次分别的痛苦呢?
谢惠连和他的朋友们都是才华横溢的,分别后我们总是用诗歌来表达彼此的思念。

赏析

这首明代诗人王恭的《留别黄山周氏兄弟》描绘了一幅深秋离别的画面。首句“候馆逢霜落叶深”,以候馆为背景,渲染出秋意浓厚、落叶满地的凄凉氛围,暗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季节和地点。次句“更堪憔悴对青衿”,通过“憔悴”和“青衿”(学子的服装),表达了诗人自己和友人离别时的哀伤与无奈。第三句“荒村野水残阳路”,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荒凉,残阳映照下的小径,增添了离别的悲凉色彩。第四句“远树孤云故国心”,借“远树孤云”寄托对故乡的深深思念,流露出诗人深厚的故土之情。第五、六句“绝地也怜频送酒,情多谁忍更分襟”,写出了在这样的困境中,友人频频劝酒以慰藉彼此,然而深情厚谊使得离别更加难舍。“绝地”一词强化了离别的艰难,“频送酒”则显友情之深重。最后一句“惠连群从皆清俊,别后相思总解吟”,以赞美周氏兄弟才情出众,暗示他们的离别将使诗人日后在思念中找到寄托,通过诗歌来表达相思之情。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与黄山周氏兄弟之间深厚的友情以及离别之际的无尽愁绪。

王恭

1328首
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猜您喜欢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寄元遗山
元·曹之谦
诗到夔州老更工,只今人仰少陵翁。自怜奕世通家旧,不得论文一笑同。草绿平原愁落日,雁飞寒水怨秋风。黄金鑛里相思泪,几堕凭高北望中。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朱菊山汪眉山会宿萧寺
宋·刘黻
共游溪上寺,因得话诗缘。客鬓添新雪,梅花似去年。疏钟含暮雨,古木带寒烟。后会知难定,分题废夕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