屿
写景
自然风光
秋天写景
城市景观
夕阳
潮平之景

译文

荒凉的城市城墙高耸入云,城下狂风卷起巨浪波涛。
天空宁静,云朵悠然,飞鸟在远方翱翔;潮水平静,孤岛独立,夕阳洒下斑驳的光影。
远处的风帆在烟雾缭绕的树林中若隐若现,山间的石磬声悠扬,穿越薜萝藤蔓,传递到远方。
我已经无数次倚着高楼的栏杆远望,内心深处的忧虑无人能懂,月亮何时才能照亮这纷扰的世间。

赏析

这首明代诗人王恭的《江城夕眺》描绘了一幅荒凉而静谧的江城晚景图。首句“荒城百雉郁嵯峨”,以夸张的手法写出城墙的高大和荒凉,"嵯峨"一词形象地描绘了城墙的峻峭。次句“城下风来涌漫波”则通过风起江面,浪花翻涌,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寂寥。第三句“云静遥天飞鸟迥”,通过静止的云彩和远飞的孤鸟,展现出空间的辽阔与孤独感。第四句“潮平孤屿夕阳多”,潮水退去,孤岛映衬着夕阳余晖,增添了画面的凄美。第五句“风帆点点迷烟树”,视线转向江面,远处的船只在烟雾中若隐若现,更显出江城的宁静与远方的神秘。最后一句“十二危阑都倚遍,关心无那月明何”,诗人独自倚栏,满心愁绪,只能将目光投向明亮的月光,表达了对家乡或亲人的深深思念。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城的景色,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展现了明末文人士大夫的孤寂心境。

王恭

1328首
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