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地点
秋天的
借景抒情
山林的意
动物的吟咏

赏析

这首明代诗人王恭的《游灵瑞寺偶赋》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山寺景象。首句“白云精舍近”,点出寺庙坐落在云雾缭绕的山中,显得超凡脱俗。接下来的“一路入迢遥”则写出探访之路蜿蜒悠长,暗示了寻幽探胜的过程。“古壁留残霭”描绘了古旧墙壁上残留的烟霞,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与“微钟送暮潮”相映成趣,以钟声的悠扬和潮水的退去,描绘出傍晚的宁静氛围。这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构建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禅意的画面。“鸟啼空翠晚”进一步渲染了山中的寂静,只有鸟儿在翠绿的林间鸣叫,增添了生机。而“花落断香飘”则以花香的消散,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也寓含着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感慨。最后两句“此地堪携兴,何须度石桥”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致的喜爱,认为此处足以激发诗情画意,无需再过石桥去寻找其他风景。这既是对灵瑞寺美景的赞美,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体现了他对自然与心境融合的追求。

王恭

1328首
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猜您喜欢

琅琊山六题(其三)石屏路
宋·欧阳修
石屏自倚浮云外,石路久无人迹行。我来携酒醉其下,卧看千峰秋月明。
次云松访复婴宿万年宫
元末明初·蓝仁
闻道寻仙叩洞门,清溪古木路斜分。桃花满地飞红雨,橘树悬崖涨绿云。讲罢先天烟篆冷,梦回斜月玉笙闻。高秋也欲扶衰病,共候山中白马君。
望水诗
南北朝·鲍照
刷鬓垂秋日,登高观水长。千涧无别源,万壑共一广。流驶巨石转,湍回急沫上。苕苕岭岸高,照照寒洲爽。东归难忖恻,日逝谁与赏。临川忆古事,目孱千载想。河伯自矜大,海若沈渺莽。
何计部粤桥召宴淮上
明·陈迁
十年京洛风尘客,此日津前独泛舟。淮海鱼龙春梦暖,楚天烟雨雁声愁。坐邀明月临仙署,醉把残英感素秋。倾盖不知归路暝,停云芳树独淹留。
卢侍御与崔评事为予于黄鹤楼置宴宴罢同望
唐·白居易
江边黄鹤古时楼,劳置华筵待我游。楚思淼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总是平生未行处,醉来堪赏醒堪愁。
南柯子·中元由金顶山回南谷山中书所见
清·顾太清
絺绤生凉意,肩舆缓缓游。连林梨枣缀枝头。几处背阴篱落、挂牵牛。远岫云初敛,斜阳雨乍收。牧踪樵径细寻求。昨夜骤添溪水、绕村流。
题淅津归棹巷
明·陈登
乡园何契阔,客路重绸缪。暑雨三桥月,凉风孤馆秋。离筵燕市酒,归棹淅津舟。明到睢阳郡,题诗慰别愁。
游蒋山
宋·张弋
綀布作方袍,因闲偶出遨。秋风城郭净,寒色树林高。鹿守禅关老,僧修佛殿劳。再来思久住,人世事如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