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秋天的写景
雨景
高原景物
雨中场景

译文

第一句“一室高原次,遥天起夕风。”可以翻译为:“我身处高处的房间中,远方的天空在傍晚时分吹起了微风。”
第二句“雨来河树外,日沉山雾中。”可以解释为:“雨水从河岸边的树丛中落下,太阳则沉没在山间的雾气之中。”
第三句“凫雁秋沙静,鸡豚委巷通。”可以理解为:“秋天的沙地上,凫雁安静地栖息;小巷里,鸡豚的叫声此起彼伏。”
第四句“白云望不尽,相对意无穷。”则可译为:“望着那望不到尽头的白云,心中涌起无限的思绪和情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秋日雨景。首句"一室高原次",诗人以室内为视角,暗示了外面环境的开阔。"遥天起夕风",傍晚时分,微风吹过天际,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雨来河树外",雨从远处的河畔飘洒而来,增添了画面的湿润感。"日沉山雾中",夕阳在山间雾气中缓缓落下,渲染出一种迷蒙而神秘的氛围。"凫雁秋沙静",秋水之上,野鸭和大雁安静地栖息,显示出季节的宁静与和谐。"鸡豚委巷通",乡村小巷里,鸡犬之声犹在,生活气息浓厚。最后两句"白云望不尽,相对意无穷",诗人凝视着远方的白云,思绪万千,表达了对自然景色无尽的欣赏和人生的深深感慨。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雨中的自然之美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何景明

1611首
何景明(1483年8月6日—1521年8月5日),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自幼聪慧,八岁能文,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十九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并任内阁。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何景明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性耿直,淡名利,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满,敢于直谏,曾倡导明代文学改革运动,著有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复集》38卷。墓地在今信阳师范学院大复山。信阳浉河区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有《大复集》

猜您喜欢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西安雨中诸生出候因寄德洪汝中并示书院诸生
明·王守仁
几度西安道,江声暮雨时。机关鸥鸟破,踪迹水云疑。仗钺非吾事,传经愧尔师。天真石泉秀,新有鹿门期。
过海粟庵访学文和尚
清·行荦
扁舟乍过小桥东,得得精庐问远公。春院鹤归松桧老,晓堂龙出水云空。沾衣细湿花朝雨,渡海虚传飓母风。准拟狂澜深处去,行装检点日初红。
自平凉柳湖至泾州道中
清·谭嗣同
春风送客出湖亭,官道迢遥接杳冥。百里平原经雨绿,两行高柳束天青。蛙声鸟语随鞭影,水态山容足性灵。为访瑶池歌舞地,飘零黄竹不堪听。
奉和过旧宅应制
隋末唐初·上官仪
石关清晚夏,璇舆御早秋。神麾飏珠雨,仙吹响飞流。沛水祥云泛,宛郊瑞气浮。大风迎汉筑,丛烟入舜球。翠梧临凤邸,滋兰带鹤舟。偃伯歌玄化,扈跸颂王游。遗簪谬昭奖,珥笔荷恩休。
席上和林端隐韵
宋·陈必复
云压檐花重,溪禽湿不飞。烟林生暝色,雨砌上苔衣。暮鼓深村急,疏钟远寺微。吟窗得新句,写向锦囊归。
白华园作(其九)
明末清初·屈大均
隔浦如烟雾,那知是月明。凄凉林木外,一叶亦心惊。
杭城风雨中简子昂
宋末元初·戴表元
五月钱塘风雨秋,怀人频倚面山楼。云收树色遥成海,水学江声暗入沟。一斗尽输无事饮,千金不买辟寒裘。自怜寂寞无玄学,车马门前过似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