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
写景
怀古
情感
思乡
自然现象
写水
写雪
场景

译文

译文:抱着被子听曲儿最适合在什么地方呢?我想那应该是船篷底下吧,我酒喝到一半还没有睡着。
译文:急促的曲调如同雨中盛开的绿荷一样鲜艳,而轻柔的旋律又像是用画桨划破春日坚冰一样流畅。
译文:寒冷的潮水在夜晚悄然涨起,风声在港口响起;淡月斜挂在天边,照亮了水面上满溢的汀洲。
译文:却让我想起那个在灞桥上骑驴的旅人,他的帽子边缘不时发出洒窗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在篷下听雪的独特体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听觉、视觉与内心感受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孤寂的氛围。首联“拥衾何处最宜听,篷底无眠酒半醒”,开篇即点明场景,诗人独自在篷下,拥被而卧,半醉半醒的状态中,正聆听雪落的声音。这里通过“何处最宜听”这一问句,既表达了对听雪环境的精心选择,也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独特体验的珍视。颔联“急似绿荷酣夜雨,轻如画桨拨春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雪落的声音比作夜雨中绿荷的摇曳,又比作轻轻划动的画桨拨开春日的冰层。这两个比喻分别从速度和力度上展现了雪落的不同特点,前者强调了雪落的急促与力量,后者则突出了其轻盈与细腻,形象地描绘了听雪时的感官体验。颈联“寒潮暗度风生港,淡月斜明水满汀”,进一步扩展了听雪的背景,通过“寒潮”、“风生港”、“淡月”、“水满汀”等意象,构建了一幅冬夜江边的宁静画面。寒潮的悄悄来袭,带来微风,淡月斜照,水面泛起满汀的波光,这些景象与听雪相映成趣,增添了诗的意境美。尾联“却忆灞桥驴背客,帽檐时作洒窗声”,诗人由眼前的听雪情境联想到古代灞桥边驴背上的游子,他们的帽檐偶尔会因风吹雪落而发出声响。这一联想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还借古喻今,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与感慨,以及对当下孤独听雪状态的自我反思。整体而言,这首《听雪篷》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成功地捕捉并传达了听雪时的独特感受,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略带忧郁的氛围,展现了诗人敏锐的感知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周鼎

44首
一名铸,字九鼎。博览群书。正统中参赞军务金濂辟为幕僚,从至福建。旋授沭阳典史,为王竑所恶,罢官归。遨游三吴,卖文为生。与修《杭州府志》。有《桐村集》、《疑舫集》、《土苴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