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

绿
写景
地点
秋天
抒情
佳节
传赞
写山
冬天
赞颂
怀古

译文

大茅峰上云雾缭绕,高耸入云,祠官的石坛在秋日里显得格外冷清。
一位拄着拐杖的老翁,在仲冬时节焚香拜谒司命之神。
白天里山间的流水潺潺作响,那种美妙的意境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以前就听说这座山直通四川,但避世何必要去寻找桃源呢?
清晨攀登到达了深邃幽静的地方,向下看各处的宫殿楼观都显得很小。
乱叶打着头,风倒吹过来,这天实在是太冷了,连飞鸟都绝迹了。
三位君子的弟子年老后在此奉祠,他清净寡欲,真是一位我的良师啊。
清酒绿液半凝脂,慰藉了我这远道而来的口渴和饥饿。
闲远的先生更加神奇古老,壁间示我虞翁的诗作。
诗中常常提到李白,他在云松之下结巢又迎接了这位客人。
九江的秀丽景色虽然可以当作美食来欣赏,但高隐的生活和修炼精魄哪一样更好呢?
我听说这座山到处都有神仙的踪迹,杨许的遗书或许可以流传下来。
泥丸宫和绛宫朝拜内景,玉经上的玄文深奥难解,这样也足够让我延年益寿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吴克恭在元末明初时期,二月十九日登临大茅峰,夜宿元符宗坛的壮丽景象与内心感受。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古代仙人的向往。首句“大茅峰栖云绝顶”,以“栖云”二字生动地描绘出大茅峰之高峻,仿佛云雾缭绕其上,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接着,“祠官石坛秋日冷”则通过“秋日冷”营造出一种肃穆而清冷的氛围,暗示着此处可能与宗教或祭祀有关。“杖藜萧条一老翁,仲冬焚香谒司命”两句,诗人以老翁的形象自比,仲冬时节在祠坛前焚香祭拜,表达了一种对神灵的敬畏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一丝孤独与沉思。“日间流水俯潺湲,妙意所得何能言”描绘了日间山间溪流潺潺流淌的景象,以及诗人对这种美妙意境难以言表的感受,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昔闻兹山直通蜀,避世何必求桃源”一句,诗人借古喻今,表达了对大茅峰独特地理位置的赞叹,同时也暗示了此处可能具有避世隐居的神秘色彩,不需刻意寻找世外桃源。“清晨跻攀历深窈,下视诸宫楼观小”描述了清晨登山时的壮观景色,从高处俯瞰,诸宫楼观显得渺小,进一步强调了大茅峰的雄伟。“乱叶打头风倒吹,是日苦寒绝飞鸟”通过描写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展现了登山过程中的艰难,同时也突出了大茅峰的险峻。“三君弟子老奉祠,清净寡欲真吾师”提到三君弟子虔诚地侍奉祠坛,他们的清净寡欲的生活方式成为诗人的榜样。“清酒绿液半凝脂,慰我远来还渴饥”描绘了在祠坛享用的美酒佳肴,不仅满足了口腹之欲,也慰藉了长途跋涉的疲惫。“閒远先生更奇古,壁间示我虞翁诗”提到与闲远潘尊师的相遇,通过展示虞翁的诗句,进一步丰富了诗的内涵。“诗中爱道李太白,结巢云松复此客”表达了对李白的崇敬之情,以及自己希望像李白一样,与云松为伴,隐居于此的愿望。“九江秀色虽可餐,高隐何如炼精魄”将大茅峰的美景与隐居生活相比较,认为修炼身心更为重要。“吾闻兹山到处有神仙,杨许遗书傥可传”表达了对大茅峰可能隐藏着仙人和古代智慧的期待。“泥丸绛官朝内景,玉经玄文味至言”描绘了大茅峰上的神秘景象,暗示着这里可能蕴含着深奥的宇宙真理。“如此亦足昌吾年”总结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这次登山经历的满足与期待,认为这样的体验足以增长他的寿命。整首诗通过对大茅峰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古代仙人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宇宙真理的探索。

猜您喜欢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题晚翠堂
明·史谨
高堂迢递万松间,郁郁虬枝绕画阑。要与林泉留胜概,不随蒲柳共凋残。云归自锁巢间鹤,竹近常闻月下鸾。尽日涛声来树杪,无边诗思入毫端。花飘金粉香犹湿,叶堕苍髯露未乾。扫径每迟佳.....
上巳日作
清·爱新觉罗·弘历
良辰南苑畅登临,婉娩青春即渐深。蛾月一痕刚挂汉,莺时几树欲笼阴。悦怀诗境无边富,蓄眼韶光底用寻。猎罢佽飞陈马技,聊徵故事射华林。
山中冬夜
唐·张乔
寒叶风摇尽,空林鸟宿稀。涧冰妨鹿饮,山雪阻僧归。夜坐尘心定,长吟语力微。人间去多事,何处梦柴扉。
寄淮南幕中刘员外
唐·赵嘏
郎官何逊最风流,爱月怜山不下楼。三佐戎旃换朱绂,一辞兰省见清秋。桂生岩石本潇洒,鹤到烟空更自由。休向西斋久闲卧,满朝倾盖是依刘。
虎丘临眺和朱侍御(其二)
明·严嵩
翠岭晴烟锁鹫峰,玉泉阴洞隐龙宫。高攀双树青冥上,俯瞰三吴宿雾中。沙浦断云低度鸟,石林修竹静吟风。禅房水石佳游在,尘世沧桑浩劫空。
酬对雪见寄
唐·许浑
飞度龙山下远空,拂檐萦竹昼濛濛。知君吟罢意无限,曾听玉堂歌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