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水田园
写景
怀古
抒情
哲理
大寒
松风
寺庙道士

译文

日落时,山水显得格外宁静,辽阔的天地像一把巨大的玉掌。
于是我将野外游玩的兴致,放在了轩窗前,享受这清静的景色。
浮云飘荡在衣裳之上,飞鸟投入林莽之中。
面对此景,人们忘记了尘世的烦恼,却仍被世俗的束缚所困扰。
片刻之间,涧壑里弥漫着寒意,瑟瑟的风响传自松树之间。
那位道士最终去了哪里?他骑着鹤在清朗的夜空上消失。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山林晚景图。诗人黎贞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夕阳西下时,山水间一片宁静祥和的景象。"日落山水静,千里碧如掌",以“掌”比喻水面,形象地描绘了水面上映着夕阳余晖的美丽景象,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接着,“故将野游兴,临轩乐清赏”,表达了诗人想要在这样的美景中尽情享受自然之美的愿望。他选择在轩台前欣赏这番景色,似乎想与自然融为一体,忘却尘世的烦恼。“浮云生衣裳,飞鸟投林莽”,描绘了云彩和飞鸟在傍晚时分的动态美,云彩仿佛在诗人的衣裳上飘动,飞鸟则归巢于密林之中,增添了几分生动与和谐。“对此两相忘,如何尚尘鞅”,表达了诗人面对如此美景时内心的平静与超脱,似乎暂时忘记了世俗的束缚与烦恼,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最后,“须臾涧壑寒,瑟瑟松风响”,描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山间的寒气渐浓,松林中的风声也显得更加清脆,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幽静的氛围。“道士何处归,骑鹤清霄上”,以传说中的仙人形象结束全诗,暗示了诗人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与宇宙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和对超脱尘世的向往之情,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是一首充满哲理意味的佳作。

猜您喜欢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离骚
先秦·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
南亭晓坐因以示璩
唐·权德舆
隐几日无事,风交松桂枝。园庐含晓霁,草木发华姿。迹似南山隐,官从小宰移。万殊同野马,方寸即灵龟。弱质常多病,流年近始衰。图书传授处,家有一男儿。
寿藏为顾静趣赋
明·史谨
预寻一穴近西州,松梓苍苍接素秋。举世有谁曾不死,此身于我复何忧。穿林每设生前祭,与客当从醉里游。多少学仙头白士,至今无处觅瀛洲。
感皇恩·丐祠居射村作
宋·胡舜陟
乞得梦中身,归栖云水。始觉精神自家底。峭帆轻棹,时与白鸥游戏。畏途都不管,风波起。光景如梭,人生浮脆。百岁何妨尽沈醉。卧龙多事,谩说三分奇计。算来争似我,长昏睡。
寄芸敏京师
清·陈书(伯初)
北雁不来秋雨稀,湖云衔日游人归。轩窗卧愁诗又瘦,稻粱晚熟螯难肥。去年花黄蝴蝶飞,登堂别君觞交挥。诗书制序石林至,丰采映壁如云翚。我今不乐辞庭闱,君复流连淹帝畿。僧房独榻亦.....
念奴娇·题梦西词即效其体
清·周星誉
垂虹背上,把君词一唱,万枫都笑。七十二峰眉底绿,掷得全湖杯小。天上瑶声,人间牙板,听此都暗了。老龙水底,捉来为谱长调。何事脱却缁袍,菰芦醉卧,人共江山老。闲煞斫鲸屠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