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
高
堰
坝
示
河
臣
建
堤
以
卫
民
,
民
安
赖
堤
利
。
设
仍
民
受
灾
,
堤
存
亦
何
济
。
洪
湖
寔
巨
浸
,
高
堰
为
障
蔽
。
犹
虞
盛
涨
时
,
莫
禦
汪
洋
势
。
三
坝
建
尾
闾
,
节
宣
原
有
制
。
何
人
倡
邪
说
,
强
与
安
名
字
。
云
开
天
然
坝
,
每
岁
成
故
事
。
吸
川
所
不
恤
,
涝
田
所
不
计
。
惟
保
石
堤
固
,
河
臣
能
事
毕
。
以
此
云
称
职
,
夫
谁
不
能
逮
。
高
斌
觉
此
非
,
力
排
向
浮
议
。
戒
以
邻
为
壑
,
下
河
实
受
惠
。
但
尚
虞
意
外
,
添
坝
请
予
示
。
予
谓
三
已
多
,
况
五
可
轻
试
。
是
与
开
天
然
,
实
同
名
略
异
。
因
与
定
恒
规
,
率
视
昨
岁
例
。
仍
旧
贯
者
三
,
更
新
为
者
二
。
三
犹
涨
不
减
,
许
可
及
次
第
。
下
河
数
县
民
,
庶
免
饥
溺
累
。
昨
过
清
江
浦
,
名
宦
堤
旁
祀
。
皆
昔
保
堤
人
,
对
民
能
弗
愧
。
怀古
情感
民谣
写景
写物
亲情
劝诫
民生
译文
修建堤坝来保护百姓,百姓依靠堤坝得利安居。
如果发生灾害导致百姓受灾,即使有堤坝也难以救助。
洪湖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水域,高堰像屏障一样存在。
仍然担心在洪水涨潮的时候,无法抵御其汹涌的势头。
在三个坝的下游处建立节制水量的制度,遵循原有的规定。
谁提出这样的邪说,强行给它冠以安字的名字。
天然的堤坝在每年都会出现,被当作一种习惯。
这种做法不考虑吸水对农田的损害,不计农田可能被淹没的损失。
只有确保石堤坚固,河道的官员才能完成任务。
因为这个才能被称职,没有人不能达到这个标准。
高斌认为这不对,力排那些不切实际的建议。
告诫人们不要做损害邻国的事情,下游地区实际上会因此受益。
但仍然担心会有意外情况,建议再增加堤坝并请示指示。
我说三个堤坝已经很多了,再增加五个是否可以轻易尝试。
这与开天然堤坝的做法相似,但名称有所不同。
因此我们制定了恒定的规定,按照去年的例子来执行。
沿用过去的做法三次,进行更新的做法两次。
如果三个堤坝还不能减少洪水,就允许按照次序增加。
这样下游几个县的百姓或许能避免饥饿和被水淹没的灾难。
我曾经路过清江浦,那里有官员在堤坝旁祭祀。
这些都是过去保护堤坝的人,对于百姓他们不会感到惭愧。
赏析
这首诗由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阅高堰坝示河臣》。诗中探讨了治理洪水与保护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关系,以及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应采取的合理措施。首句“建堤以卫民”点明了筑堤防洪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接着,“民安赖堤利”强调了堤坝对于民众生活的重要性。然而,诗人随后提出疑问:“设仍民受灾,堤存亦何济?”即使堤坝存在,如果仍然发生灾害,那么修建堤坝的意义何在?这引出了对堤坝设计与管理的深入思考。接下来,诗人描述了洪湖作为巨大水域,高堰作为其屏障的作用。然而,即便如此,诗人仍忧虑在洪水泛滥之时,如何抵御汹涌的水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诗人提出了“三坝建尾闾,节宣原有制”的设想,即通过建立多个出口来调节水流,控制洪水的规模。然而,诗人指出,有人提倡错误的理论,试图强行给这种自然现象命名或赋予意义,这实际上是对自然规律的误解。诗人提到,历史上存在“云开天然坝”的做法,每年都会形成这样的自然现象。他批评那些不顾川流不息的洪水,也不考虑农田遭受水灾的情况,只注重保护石堤的稳固,认为这是河官的职责所在。诗人进一步阐述,保护石堤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他提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既保留传统的做法,也尝试新的方法。在处理洪水问题时,应遵循既定的规则,并参考过去的经验。对于是否需要增加堤坝,诗人建议进行评估并提供具体方案。最后,诗人表达了对高斌的赞赏,因为他认识到当前的做法并非完美,提出了反对意见,并强调了防止“邻为壑”的理念,即避免将问题转嫁给他人。诗人认为,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减轻下河地区民众的负担,减少因洪水造成的饥荒和溺水事件。整首诗体现了乾隆皇帝对水利管理和自然灾害应对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民众福祉的关怀。通过历史背景的分析和对现实问题的反思,诗人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治水策略,展现了其卓越的领导能力和人文关怀。
爱新觉罗·弘历
16536首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别署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 。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清高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执政中期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弘历在通过一系列边疆地区战事,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再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宠信和珅,吏治有所败坏,社会矛盾加剧。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贸易及有损主权之无理要求。但此时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也拉大,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日(1796年2月9日),弘历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壬戌日(1799年2月7日)去世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裕陵。
猜您喜欢
过伊仆射旧宅
唐·李商隐
朱邸方酬力战功,华筵俄叹逝波穷。回廊檐断燕飞去,小阁尘凝人语空。幽泪欲乾残菊露,馀香犹入败荷风。何能更涉泷江去,独立寒流吊楚宫。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除夜客怀
明·浦源
火冷空斋夜掩霜,明朝新岁在殊方。故乡亲老谁相守,独对寒灯泣数行。
饮龙头镇
明·谢肃
马上见晨月,堠路行逶迤。遂入龙头憩,沙洲带蒲荷。榆柳荫华屋,正暑凉飙多。怡然逢故老,邀我还其家。大儿击燕筑,小儿閒齐歌。黍酒劝客饮,勿辞令颜酡。维㫺至正末,日夜忧干戈。太.....
舟次毗陵朱定国明府遣使邀至沙驮淹留僧舍存款甚殷濒行以手制拙集序兼官俸十千钱见遗赋谢
明·李德丰
明海辞家日,毗陵驻舸时。郎星百里映,驿使一椷驰。捧匣浑疑梦,开筒转觉悲。先邀十日醉,为拭两行洟。别远那忘会,交真讵获辞。舟轻逗急水,夜冷忆朝曦。淅淅风生岸,滔滔浪拍涯。入.....
李嵩四迷图
明·袁华
四迷粉图谁手写,乃是钱唐之李嵩。嵩当三朝应奉日,点染人物犹精工。建炎己后和议定,岁聘杂沓金源东。自兹民不识戈甲,江南花柳春融融。宽衫大帽脩眉翁,低头高揖身鞠躬。柳娘缓带竟.....
者海铅厂三首(其三)
清·郑珍
龟甬边炉宿,煤丁倚石炊。妻儿閒待养,乔罐死犹随。物力秪斯数,生涯能几时。年年南北运,不见穷山悲。
海音诗
清·刘家谋
居然不绩市婆娑,华丽犹将竞绮罗。大甲溪头机轧轧,至今妇苦有人歌。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