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
德
州
山
东
巡
抚
阿
里
衮
率
所
属
来
接
诗
以
示
之
清
跸
临
齐
境
,
春
风
广
陌
开
。
兆
民
看
踊
跃
,
百
尔
效
追
陪
。
重
道
尼
山
近
,
绳
踪
尧
德
恢
。
喜
观
群
志
戴
,
切
忆
去
年
灾
。
求
莫
惊
心
矣
,
思
艰
蒿
目
哉
。
■
须
勤
供
奉
,
不
为
豫
游
来
。
写景
抒情
春天
民生
地方赞美
劝诫
告诫
送别
译文
清跸声声传至齐国境,春风拂过广阔的道路。
百姓看到这一幕,纷纷踊跃欢呼,各地人士也纷纷前来陪伴。
尼山附近重视道义,这里是接近尧德恢复的地方。
欣喜地看到百姓忠诚戴德,回想起去年遭受的灾难。
不要因为追求某些事情而心惊胆战,要时刻记住当前的艰难,需要勤勉供奉。
赏析
此诗描绘了皇帝亲临德州的情景,春风和煦,广袤的大道上人潮涌动,百姓欢腾,展现出一派祥和与繁荣的景象。诗中提到“兆民看踊跃”,生动描绘了民众对皇帝驾临的喜悦之情,“百尔效追陪”则展现了官员们的恭敬与效忠之心。接着,诗人将话题转向了儒家文化与道德的传承,提到孔子的故乡尼山近在咫尺,以及对古代圣贤如尧的德行的推崇与继承,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敬仰。同时,表达了对民众拥戴的喜悦,以及对去年灾祸的深切回忆,体现了君主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最后,诗人强调了勤于政务的重要性,表明这次的访问并非是为了游玩,而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体现了君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整首诗不仅展现了君臣和谐、国泰民安的场景,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治国理念。
爱新觉罗·弘历
16536首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别署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 。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清高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执政中期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弘历在通过一系列边疆地区战事,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再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宠信和珅,吏治有所败坏,社会矛盾加剧。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贸易及有损主权之无理要求。但此时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也拉大,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日(1796年2月9日),弘历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壬戌日(1799年2月7日)去世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裕陵。
猜您喜欢
送春曲
清·施钰
望春春不来,留春春不住。林外桃花飞,片片逐红渡。
送王生归家
明·罗伦
王家兄弟好,吾道在南安。礼乐开三极,阴阳浑一丸。春深冰自水,人去雪犹寒。天末凉风起,浮云正好看。
饮龙头镇
明·谢肃
马上见晨月,堠路行逶迤。遂入龙头憩,沙洲带蒲荷。榆柳荫华屋,正暑凉飙多。怡然逢故老,邀我还其家。大儿击燕筑,小儿閒齐歌。黍酒劝客饮,勿辞令颜酡。维㫺至正末,日夜忧干戈。太.....
泛舟送郑卿入京
唐·杜审言
帝坐蓬莱殿,恩追社稷臣。长安遥向日,宗伯正乘春。相宅开基地,倾都送别人。行舟萦渌水,列戟满红尘。酒助欢娱洽,风催景气新。此时光乃命,谁为惜无津。
赠端木孝思使朝鲜
明·金幼孜
曾同载笔侍蓬莱,文彩煌煌映上台。奉诏又从天上出,驰车还向日边来。新亭树色连征旆,驿道梅花照酒杯。好为吾皇宣德意,早春先候使车回。
西平乐
宋·柳永
尽日凭高目,脉脉春情绪。嘉景清明渐近,时节轻寒乍暖,天气才晴又雨。烟光淡荡,妆点平芜远树。黯凝伫。台榭好、莺燕语。正是和风丽日,几许繁红嫩绿,雅称嬉游去。奈阻隔、寻芳伴侣.....
河传
清·杨继端
送春何处。一池微雨。依依落絮。踏青还约凤侣。寄语。湔裙临洛浦。弹棋笑指金蝉赌。偏输与。偷掐花枝补。荡春愁。木兰舟。休休。春归不可留。
送友人还里(其一)
明·孙传庭
隋堤春望草离离,愁是天涯惜别时。沦落非关才独短,迂疏自合众相疑。风尘世上吾青眼,文酒场中尔白眉。此去故园应有赋,好将云树动遐思。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