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

写花
春天
抒情
赞美
色香
节日
清明节
景中带物

译文

昨夜女夷轻轻剪破红色的纱窗,网状结构的窗格上新添了一枝斜斜的花朵。
回想起杜牧的优美诗句,又见到了清明时节盛开的花朵。
嬉戏的蝴蝶可以用来增添些许装饰,但飞翔的黄莺却不允许遮挡任何东西。
在那五彩斑斓和芳香四溢的场景中,我感到一种清新的领悟。用石头制成的鼎中煮着茶,茶香四溢,仿佛在烹制云雾。

赏析

此诗描绘了养心殿内杏花盛开的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杏花的美丽与生机。首句“昨夜女夷剪绛纱”,运用拟人手法,将夜晚描绘得如梦境般神秘,仿佛女夷在剪裁红色的轻纱,为下文的杏花渲染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接着,“网轩新对一枝斜”一句,通过“网轩”这一形象,巧妙地描绘了杏花在窗前斜倚的姿态,既展现了花朵的娇美,也暗示了空间的开阔与自然的和谐。“因思杜牧风流句,又见清明时节花”两句,诗人借用了杜牧的诗句,表达了对杏花盛开时节的感慨,同时也点明了时间背景——清明时节,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季节。这种引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增加了历史文化的深度。接下来,“戏蝶不妨供点缀,流莺未许恣周遮”描绘了杏花周围生动活泼的场景。蝴蝶在花间嬉戏,为画面增添了动态美;黄莺的歌声则为这幅春日图景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这两句通过对比,既表现了花朵的静美,也突出了周围生命的活跃与和谐共存的美好景象。最后,“色香纷处堪清悟,石鼎烹云沃道芽”两句,诗人由眼前的美景联想到更深层次的哲理思考。杏花的色彩与香气交织在一起,让人在欣赏之余获得心灵上的启迪。同时,将石鼎烹茶与道芽联系起来,寓意着在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体悟到生活的真谛和修行之道。整首诗不仅赞美了自然之美,更蕴含了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

爱新觉罗·弘历

16536首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别署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 。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清高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执政中期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弘历在通过一系列边疆地区战事,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再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宠信和珅,吏治有所败坏,社会矛盾加剧。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贸易及有损主权之无理要求。但此时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也拉大,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日(1796年2月9日),弘历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壬戌日(1799年2月7日)去世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裕陵。

猜您喜欢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甲子岁除作(其一)
明末清初·屈大均
欲寒先作雾,将暖更吹风。岁尽从今夜,春来自故宫。草犹含蕙绿,花已破桃红。腊酒琉璃盏,殷勤入掌中。
望江南/忆江南
宋·欧阳修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微雨后,薄翅腻烟光。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四明山中逢晴
宋末元初·戴表元
一冈一涧一萦隈,新岁新晴始此回。莎坂南风寅蛤出,茅檐西日一禽来。人迷白路羊群石,水捲青天雪里雷。犹是深山有寒食,梨花无数绕岩开。
夫人閤春帖子(其三)
宋·胡宿
酿酒渟神水,延年饮露华。八风朝圣日,三境住仙家。
次韵费茂和风月亭新成
宋·周紫芝
十室熙熙俗自恬,令君岂弟不多严。簿书遣吏且堆案,风月撩人时到檐。剩种幽花无限好,满倾春酒十分甜。何劳结屋深防客,清节如君有底嫌。
过平湖沈楷炼二秀才宅
明·林光
乌纱白葛暮春前,何处烟霞得辋川。清水人家看入画,罗浮客子笑当筵。名花恰对平生眼,怪石真成小洞天。萧管莫催山阁雨,清樽红烛愧留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