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月
二
十
九
日
作
(
其
二
)
乘
凉
俯
碧
漪
,
秋
到
已
先
知
。
清
露
花
间
坠
,
微
风
竹
外
吹
。
湖
光
新
裂
帛
,
山
色
自
疏
眉
。
一
岁
平
分
去
,
流
阴
惜
者
谁
。
写景秋日
秋天
抒情惜时
秋天节气
译文
第一句“乘凉俯碧漪,秋到已先知。”可以翻译为:在凉爽的地方俯瞰碧绿的涟漪,秋天已经先从这察觉到了。
第二句“清露花间坠,微风竹外吹。”翻译成白话文为:清晨的露水在花丛中坠落,微风从竹林外吹来。
第三句“湖光新裂帛,山色自疏眉。”翻译成白话文是:湖面上闪耀着如同新撕裂的丝绸般的光辉,山色自然展现出疏朗的眉形。
第四句“一岁平分去,流阴惜者谁。”翻译为:一年已经过去了一半,谁还在感叹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傍晚乘凉时的清凉感受与自然景色之美。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夏日的凉爽、秋意的提前到来、露珠的晶莹、微风的轻拂、湖面的波光粼粼以及山色的淡雅,一一展现出来。通过“清露花间坠,微风竹外吹”两句,生动地描绘了露水在花朵间滴落,微风吹过竹林的情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清新的氛围。接下来,“湖光新裂帛,山色自疏眉”则进一步渲染了湖面如新织的丝绸般光洁,山色如同女子轻蹙的眉头,展现出自然界的柔美与和谐。最后,“一岁平分去,流阴惜者谁”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暗示着一年的时光仿佛在不经意间悄然逝去,让人不禁思考珍惜时间的意义。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命哲理的深刻思考。
爱新觉罗·弘历
16536首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别署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 。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清高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执政中期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弘历在通过一系列边疆地区战事,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再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宠信和珅,吏治有所败坏,社会矛盾加剧。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贸易及有损主权之无理要求。但此时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也拉大,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日(1796年2月9日),弘历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壬戌日(1799年2月7日)去世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裕陵。
猜您喜欢
秋日题
宋·林亦之
漠漠骚骚如卷砂,当门枯木见巢鸦。秋林最怕风吹尽,一直愁心无树遮。
秋日集汝申使君喜雨作时潘生对奕久之
明·胡应麟
淅沥寒声绕画墙,高梧飞叶半银床。珠帘乍卷三秋色,玉局徐生五夜凉。南国蕙兰应被野,西郊禾黍渐登场。酣歌不是耽行乐,二顷城头有汶阳。
秋日杂咏六首(其三)
明末清初·王夫之
清赏閒心即,馀年一日赊。稻收寻曲草,水落理鱼叉。选径违晨露,除棚看晚霞。木樨香近远,初试半林花。
山行(其二)
明·薛瑄
荒冈断复连,风叶散还集。霜落秋涧清,烟横晚岫碧。
闻桂
宋·卫宗武
山光水色染秋容,天际明霞一线红。冉冉有香来鼻观,广寒花气散晴空。
王翘草虫册四首(其三)蝉
明·程嘉燧
秋云摇曳时,残声在高柳。谁传冷风姿,知是承蜩手。
秋日愁居答孔主簿诗
南北朝·王僧孺
首秋云物善,昼暑旦犹清。日华随水泛,树影逐风轻。依帘野马合,当户昔耶生。物我一无际,人鸟不相惊。傥过北山北,聊访法高卿。
黄橙寄黄翁
宋·刘攽
江南碧树映霜秋,丹实清香破客愁。常恨忌辛消俗口,为评蠲愤诧齐州。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