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
收
二
首
(
其
二
)
去
岁
河
溢
豫
,
鱼
子
遗
涸
田
。
直
沽
沮
洳
乡
,
多
蝻
自
年
年
。
近
闻
孽
类
孳
,
督
捕
命
亟
颁
。
尽
力
除
患
始
,
毋
致
日
蔓
延
。
或
云
不
为
害
,
吾
讵
信
䛕
言
。
或
云
岁
常
有
,
吾
岂
诿
应
然
。
因
捕
致
伤
禾
,
吾
已
命
赐
蠲
。
或
云
吏
下
乡
,
民
费
鸡
黍
钱
。
蝗
过
幸
不
食
,
捕
蝗
有
甚
焉
。
吁
嗟
苟
姑
息
,
嘉
禾
忍
弃
捐
。
善
政
捍
格
多
,
抑
亦
难
两
全
。
民生关怀
忧国忧民
抗蝗政策
灾景
赏析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的《麦收二首》中的第二首。诗中表达了对蝗虫灾害的深切关注以及治理蝗灾的决心。诗人通过对比去年洪水导致农田干涸与今年蝗虫灾害的不同情况,强调了及时采取措施的重要性。诗的前四句“去岁河溢豫,鱼子遗涸田。直沽沮洳乡,多蝻自年年。”描绘了去年洪水泛滥后,鱼儿遗留在干涸农田的情景,接着提到直沽地区低洼地带每年都有蝗虫滋生的情况。这四句反映了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接下来的“近闻孽类孳,督捕命亟颁。尽力除患始,毋致日蔓延。”表明近期得知蝗虫数量激增,朝廷立即下达命令,要求全力清除蝗虫,避免灾害进一步扩散。这体现了政府对灾害应对的紧迫性和决心。“或云不为害,吾讵信䛕言。或云岁常有,吾岂诿应然。”这两句提出了两种观点:有人认为蝗虫不会造成危害,也有人认为蝗虫每年都有,不必大惊小怪。诗人对此表示怀疑和否定,强调不能因为传统观念而忽视问题。“因捕致伤禾,吾已命赐蠲。或云吏下乡,民费鸡黍钱。蝗过幸不食,捕蝗有甚焉。”这里描述了在捕蝗过程中可能对作物造成伤害的情况,但诗人已经下令减免损失。同时,提到了捕蝗行动可能会给农民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但与蝗虫造成的损失相比,捕蝗行动仍然是必要的。最后,“吁嗟苟姑息,嘉禾忍弃捐。善政捍格多,抑亦难两全。”表达了对那些姑息纵容灾害行为的不满,强调保护好庄稼(嘉禾)的重要性。同时,诗人认识到在治理灾害时,善政往往难以兼顾所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整首诗体现了乾隆皇帝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灾害治理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在面对自然灾害时面临的复杂决策和执行难题。
爱新觉罗·弘历
16536首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别署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 。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清高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执政中期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弘历在通过一系列边疆地区战事,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再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宠信和珅,吏治有所败坏,社会矛盾加剧。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贸易及有损主权之无理要求。但此时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也拉大,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日(1796年2月9日),弘历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壬戌日(1799年2月7日)去世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裕陵。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