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
西
西
写景抒情
时事
田园生活
秋节
水患
怀古悯农

译文

洪水泛滥,每年都有十之八九的农田受灾,今年尤其严重。
即使有五座堤坝进行平均分流,水势依旧很猛烈,高堤只能靠着一条线维持不崩溃。
宝应和高邮这些地方是容易受水灾的地区,现在一眼望去都成了汪洋大海。
车逻的泄洪措施无法阻止水势的上涨,官员们束手无策,没有好的解决方法。
秋风从西北方向吹来,势头更加凶猛,这导致了农作物受到了损害。
真可怜啊,我这些受苦受难的百姓们!小麦的收成已经被洪水冲毁,就连原本预想的西部的收成也遭到了灾难。
为了救灾,截断漕运,甚至下达敕令给高官大臣,告诫他们无遗留之事、宁愿滥用些赈济详文等办法来救济百姓。
能救得百姓十分之一二的生命就已算是最好的了,怎么样才能像古代歌颂丰收一样赞美如今的收获呢?
听说黄河经常改变河道,夺取淮河的土地,从此以后水患甚至会波及到南方地区。
想要回到古代的治理方法去除水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忧虑地南望,心中彷徨不安。

赏析

这首《下河叹》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下河地区遭遇洪水灾害的情景。诗中不仅展现了洪水泛滥的严重性,也反映了人民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助与悲痛。首句“下河十岁九被涝”,点明了下河地区常年遭受洪水侵袭的苦难。接着,“今年洪水乃异常”强调了今年洪水的特别严重。诗人通过“五坝平分势未杀,高堰一线危骑墙”描绘了洪水冲击之猛烈,以及防洪设施的岌岌可危。“宝应高邮受水地,通运一望成汪洋”形象地展示了洪水淹没土地的景象,一片汪洋让人触目惊心。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车逻疏泄涨莫禦,河臣束手无良方”揭示了官府应对措施的无力,凸显了人与自然力量之间的巨大差距。“秋风西北势复暴,遂致冲溃田禾伤”进一步描述了洪水的肆虐,不仅破坏了农田,还带来了更大的灾难。最后,“哀哉吾民罹昏垫,麦收何救西成荒”表达了对受灾民众深切的同情,以及对粮食歉收的担忧。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对治理洪水和预防灾害的思考。“截漕出帑敕大吏,无遗宁滥丁宁详”体现了朝廷对灾情的重视,以及对官员的严格要求。然而,“百千无过救十一,何如多稼歌丰穰”则提出了疑问,表达了对更有效解决方法的期待。“旧闻河徙夺淮地,自兹水患恒南方”回顾历史,指出洪水问题并非首次发生,并且可能长期困扰南方地区。最后,“复古去患言岂易,惄焉南望心徬徨”表达了对恢复古代治水智慧的渴望,以及对南方水患持续的忧虑。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既展现了对灾民的深切关怀,也蕴含了对治理洪水和预防灾害的深刻思考。

爱新觉罗·弘历

16536首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别署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 。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清高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执政中期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弘历在通过一系列边疆地区战事,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再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宠信和珅,吏治有所败坏,社会矛盾加剧。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贸易及有损主权之无理要求。但此时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也拉大,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日(1796年2月9日),弘历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壬戌日(1799年2月7日)去世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裕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