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吴
谣
大
蜈
蚣
,
小
蜈
蚣
,
尽
是
人
间
业
毒
虫
。
夤
缘
扳
附
有
百
足
,
若
使
飞
天
能
食
龙
。
咏物
动物
怀古
此词的分包括:
译文
大蜈蚣、小蜈蚣,都是人间作恶的毒虫。
它们凭借着许多脚(百足)攀爬附着,仿佛能飞上天空,甚至能够吞食龙。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蜈蚣的形象,将其比作人间的毒虫,通过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蜈蚣的危险与可怕。诗中的“大蜈蚣,小蜈蚣”一句直接点出了主题,即无论大小,蜈蚣都是令人畏惧的生物。“尽是人间业毒虫”则从另一侧面深化了这种观念,将蜈蚣之危险与人的恶行相联系,暗示着蜈蚣不仅是自然界中的害物,也象征着人类社会中的祸根。“夤缘扳附有百足”一句生动地描绘了蜈蚣攀爬的姿态,其“百足”形容其行走的迅速与力量,而“若使飞天能食龙”的想象则极具浪漫主义色彩,通过夸张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了蜈蚣的强大能力。整首诗充满了想象力,同时也蕴含着对自然界以及人间恶行的深刻反思。从艺术风格来看,这种将现实与虚构相结合,并以夸张的笔触进行描绘的手法,在宋代民谣中并不多见,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创作视角和技巧。
猜您喜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杂曲歌辞·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敕勒歌
南北朝·无名氏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忆江渎池庐
清·顾印愚
藕根迸水青钱小,竹箨铿林绿襁斑。初夏池塘忘不得,乱书重叠对西山。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