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咏物
写景
秋景
离别
写水
写芦花
怀情

译文

每一根枝条和叶子都在发出萧萧的响声,在荒芜的沙洲上,暮寒时更是如此。
云儿在水中倒映成片,随风化为雪景,两者相似如同无形的影子,只留下痕迹飘摇如水上的萍踪。
请问如何才能乘风渡过这烟霭缭绕的潮涌,是否可以折取这物事?
尚未完全消逝的尘念与浮念,将它们清扫之后留下来的是否可作美人用来扫除尘秽的笤帚?
蒹葭的霜信逐渐老去,看它搓揉晴朗的天空与风雨的变化,在千亩范围内摇曳飘荡。
蛱蝶如秋之魂,琵琶流露出夜晚的泪水,月亮照亮了浔阳江口。此情此景下偶遇垂垂将尽之病柳。
就像舞动的柳絮与光阴一般消瘦,送别了离去的船只后,只留下雁归与人去后的寂寥。

赏析

这首《齐天乐·其三·芦花》是清代词人黄燮清的作品,以芦花为题材,描绘了一幅秋日荒汀的景象。开篇“枝枝叶叶萧萧响”以声音入笔,形象地刻画出芦花在秋风中摇曳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宁静的氛围。"映水成云,迎风化雪",运用比喻,写芦花倒影在水面如云朵,随风飘散如雪花,展现出芦花的洁白与轻盈。接下来,“萍踪浪走”表达芦花随波逐流的无定命运,“飞渡烟潮,折来能否”则寓言式地询问能否将芦花留住,暗示着人生的无常和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未了尘根,扫花留做美人帚”进一步表达了词人对芦花的怜惜,将其比作美人之帚,寓意即使凋零也要留下美好的痕迹。下片转而描绘芦花在秋雨中的景象,“蒹葭霜信渐老”点明季节更迭,“搓晴弄雨,摇漾千亩”描绘出芦花在风雨中的动态美,同时也暗含时光流转之意。"蛱蝶秋魂,琵琶夜泪"借物抒情,芦花如秋魂,琵琶声似夜泪,寄寓了词人的哀愁和怀旧之情。最后,“相逢病柳”以柳树的衰弱象征自己的病态,“算舞絮光阴,一般消瘦”感叹岁月匆匆,自己与芦花一样日渐憔悴。“送尽离船,雁归人去后”以离别之景收束全词,表达了词人面对离别时的孤独与失落。整体来看,黄燮清在这首词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芦花的美丽与哀愁,以及人生的无常与变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黄燮清

236首
黄燮清(1805~1864),晚清诗人、剧作家。原名宪清,字韵甫,号韵珊,又号吟香诗舫主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试不第,晚年始得宜都县令,调任松滋,未几卒。少工词曲,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其诗多抒写个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颇具特色。有《倚晴楼诗集》及《倚晴楼七种曲》(含《帝女花》和《桃溪雪》)传世。剧作家。原名宪清。浙江海盐武原镇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试不第,晚年始得宜都县令,调任松滋,未几卒。少工词曲,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其诗多抒写个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颇具特色。有《倚晴楼诗集》及《倚睛楼七种曲》传世

猜您喜欢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赠友人(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灼灼怀春鸟,衔花吴江浔。玄豹久不食,蔚然文采深。风云荡天路,邂逅抒忧心。凭君青玉案,中夜张瑶琴。明月照南浦,晨风巢北林。河精为天汉,小星易浮沉。妙道贵忘言,达人无哀音。持.....
送韩湘赴江西从事
唐·姚合
年少登科客,从军诏命新。行装有兵器,祖席尽诗人。细雨湘城暮,微风楚水春。浔阳应足雁,梦泽岂无尘。猿叫来山顶,潮痕在树身。从容多暇日,佳句寄须频。
旅舍
宋·陆游
寺钟吹动四山昏,系缆来投江上村。木落不妨生意足,水归犹有涨痕存。炉红手暖书差健,鼎沸汤深酒易温。勿为无年忧寇窃,狺狺小犬护篱门。
念奴娇·题梦西词即效其体
清·周星誉
垂虹背上,把君词一唱,万枫都笑。七十二峰眉底绿,掷得全湖杯小。天上瑶声,人间牙板,听此都暗了。老龙水底,捉来为谱长调。何事脱却缁袍,菰芦醉卧,人共江山老。闲煞斫鲸屠鳄手,.....
西畴诗老贻白鱼一双七叠手字韵谢之
清·吴之振
黄犊长子孙,放浪溪山久。江南千石鱼,利较力田厚。蓑笠乞网师,笭箵结溪友。相逢菰芦间,不复问谁某。女阳西郭西,古城上培塿。一卷冰雪诗,得自钱手。未许掩瑕瑜,底用饰疵垢。贻.....
馀杭醉歌赠吴山人
唐·丁仙芝
晓幕红襟燕,春城白项乌。只来梁上语,不向府中趋。城头坎坎鼓声曙,满庭新种樱桃树。桃花昨夜撩乱开,当轩发色映楼台。十千兑得馀杭酒,二月春城长命杯。酒后留君待明月,还将明月送.....
次李竹所先辈韵
元·朱晞颜
忆昔南宫角俊游,高名何事间陈楼。汉廷素擅无双誉,兰省今推第一流。吟策追随梅涧晓,书灯深窈竹房秋。遥知近注潜夫论,应是斯人可得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