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景
山水
抒情
泰山
四季
夏季
矫情的
自然的赞美
地方志的写照

译文

回想起名山北岸的景象,那里有雄伟的天风和灿烂的海日,映照着高耸的山峦。
金庭的景色仿佛倒映了三千世界,玉质的阶梯仿佛能飞上十八盘的山路。
有人拄着青竹杖走过九节山道,又有谁能清扫碧霞坛的尘埃呢?
轻松地俯瞰众山,显得如此渺小,抬头仰望,苍茫的天空显得格外宽广。

赏析

这首明代尹台的《登泰岳二首(其二)》描绘了诗人登山泰山的壮丽景象。首句“夙忆名山北岸冠”表达了诗人长期以来对泰山极顶的向往,将泰山比作众山之冠,凸显其崇高地位。接下来的“天风海日振穹峦”则通过天风和海日的宏大背景,展现了泰山的雄伟壮观。“金庭景倒三千界,玉栈云飞十八盘”两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泰山奇特的自然景观,金庭倒映出三千世界的景象,而玉栈(石阶)上云雾缭绕,仿佛十八层天梯直通云端,富有神秘色彩。“九节自携青竹杖,三花谁扫碧霞坛”写诗人手持青竹杖,独自攀登,暗示了旅程的艰辛与决心,同时“碧霞坛”可能暗指泰山上的仙人修炼之地,增添了神秘和超凡的意味。最后两句“翛然下览众山小,矫首苍茫六合宽”以个人的视角收束全诗,诗人登高望远,感到世间万物尽在脚下,天地苍茫,心胸开阔,表现出一种超脱与豁达的境界。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泰山的雄奇之美,同时也寓含了诗人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

猜您喜欢

樟树镇五公寺
元·何中
久幽厌拘维,暂弛欣舒散。近关得禅扉,择步历苍藓。沈沈松阴重,滟滟水光远。残花起馀香,乳禽响新啭。虚廊清昼长,高僧坐谈简。学空素所昧,虑妄还自遣。移晷始知归,生烟满林晚。
三级泉
宋·白玉蟾
缘溪深入桃花坞,紫霞隐隐幽禽语。九层峭壁刬春空,三级鸣泉飞暮雨。落日衔山红影湿,冷云抱石苍崖古。激回涧底散冰花,喷上松梢雪飘缕。点点溅湿嫦娥衣,潭潭下有扶桑府。朝来似展朝.....
次韵答朱侯招游海山
宋末元初·戴表元
江南春草黄,江北秋雁飞。穷居念还往,故物悉已非。我有青云交,山林可同归。十年学抚琴,对客辄累欷。岂不愿和悦,调苦心易为。青天无古今,白日相因依。向来炎炎人,所得一何微。成.....
镇远楼四首(其一)
清·袁州佐
高阁巃嵷俯大荒,雄开四极控诸羌。千峰雪映金城晓,万树春融紫塞霜。海外共球方辐辏,云边旌旆正悠扬。相从胜日陈尊俎,惟有绸缪预彻桑。
鹦鹉曲·溪山小景
元·冯子振
长绳短系虚名住。倾浊酒劝邻父。草亭前矮树当门,画出轻烟疏雨。看燕南陌上红尘,马耳北风吹去。一年年月夜花朝,自占取溪山好处。
九华山歌送施幼淳省元南还青阳省觐
明·于慎行
九峰名九子,幻作九莲花。去天不知尺有几,晴空片片飞丹霞。南宫才子江东客,笔带九华峰顶色。学书欲作万人敌,一日声名倾上国。青春谒帝入神京,黄石寻师驻谷城。经术远宗燕太傅,门.....
题李溉之学士湖上诸亭(其五)无倪舟
元·虞集
三周华不注,水影浸青天。不上银河去,空明击棹还。
寄华岩寺默堂上人诗四首(其二)
明·黄仲昭
万木阴中梵宇开,分明人世有蓬莱。漾开池藻群鱼戏,点破松烟一鹤回。涧水浮花云里出,山风如雨竹间来。高僧不遇徘徊久,踏遍苍苍满院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