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使
怀
怀
战争题材
读书励志
写事纪实
怀古抒情
情感表达

译文

海上的氛雾刚刚平定,骄横的敌军却仍不肯罢休。
有兵士在池水中练习武艺,等待诛杀他们的命令来自秦地和豫地。
朝廷并不缺乏军事人才,但往往还需要不断地征召募兵来补充。
司农担忧粮饷的转运,以致于顾不上其他事情。
这样使皇上也操劳,更不用说其他官员了。
草野之间虽然有人心怀忧虑,但他们所守的只是章句之学。
温饱并不是好的计策,而用毛笔书写又能有什么帮助呢?
张良虽然文弱多智,但在某些方面确实非常聪明。
想想那些像圯桥上的石人一样的人,他们的品德确实值得仰慕。
如果你能像在承明殿一样面对朝廷,那么你该如何运用你的智慧来为国家出谋划策呢?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邦彦所作的《赠梁渐子》组诗的第四首。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勉励和对时局的忧虑。首句“海氛初就平,骄敌犹匪茹”描绘了海上的动荡局势刚刚得到平息,但强大的敌人依然不肯屈服,暗示着国家的安全仍面临威胁。接着,“潢池有弄兵,逋诛在秦豫”指出地方上也有叛乱发生,需要追捕惩处。诗人通过这些描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材官非不足,往往烦召募”表明尽管有足够的军事人才,但仍然需要不断地招募新兵,反映出军队扩充的压力。接下来,“司农忧转饷,反裘未遑顾”则揭示了财政困难,粮食运输成为大问题,官员们忙于应付,无暇顾及其他事务。这反映了朝廷在应对内外危机时的艰难处境。“遂使圣躬劳,况也诸曹署”进一步强调了皇帝和各级官员的辛劳,他们在处理国家大事的同时,还要面对各种复杂的问题。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统治者的同情和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草茅空有怀,所守在章句”表达了诗人虽身处民间,却心系国家,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和原则。他意识到,仅仅追求物质的温饱并非长久之计,真正的价值在于精神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执着。“温饱非良图,毛锥复何与”强调了精神追求的重要性,即使拥有物质的富足,如果没有精神的充实,生活也是空洞的。毛锥(笔)象征着知识和学问,诗人认为,追求知识和智慧才是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子房信文弱,乃复多智数。怀哉圯石人,斯人良可慕”提到汉高祖的谋士张良,虽然外表文弱,却有着丰富的智谋。诗人表达了对张良的敬仰之情,希望友人也能像张良一样,不仅有文弱的外表,更要有深沉的智慧。最后,“君如对承明,何以借前箸”是对友人的勉励,希望他在面对国家大事时,能够像古代的谋臣一样,提出明智的建议,帮助解决国家面临的难题。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时局的忧虑、对友人的勉励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借鉴,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个人理想的坚持。

陈邦彦

293首
南明抗清民族英雄,岭南三忠之首,陈恭尹之父。早年设馆讲学,为当时南粤硕儒名师。明亡,年屈四十的疾书《中兴政要策论》万言书,并参加南明广东乡试,中举人,擢升兵部职方司主事,派往赣州参与军事。1647年(永历元年)与陈子壮密约,起兵攻广州,兵败入清远,城破被捕,惨遭磔刑。深具民族气节外,诗文也饮誉当时,与黎遂球、邝露并称“岭南前三家”

猜您喜欢

早秋夜作
唐·韦庄
翠簟初清暑半销,撇帘松韵送轻飙。莎庭露永琴书润,山郭月明砧杵遥。傍砌绿苔鸣蟋蟀,绕檐红树织蟏蛸。不须更作悲秋赋,王粲辞家鬓已凋。
长安逢隐者
唐·于武陵
征车千里至,碾遍六街尘。向此有营地,忽逢无事人。昔时颜未改,浮世路多新。且脱衣沽酒,终南山欲春。
孟夫子生生亭赋
唐·卢仝
玉川子沿孟冬之寒流兮,辍棹上登生生亭。夫子何之兮,面逐云没兮南行。百川注海而心不写兮,落日千里凝寒精。予日衰期人生之世斯已矣,爰为今日犹犹岐路之心生。悲夫!南国风涛,鱼龙.....
醉歌
宋·陆游
读书三万卷,仕宦皆束阁。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不得为长虹,万丈扫寥廓。又不为疾风,六月送飞雹。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约。穷边指淮淝,异域视京雒。于乎此何心,有酒吾忍酌。平.....
游慧湖有感
清·刘凡
昔日趋庭暇,东湖执杖随。乘凉教腐史,对客诵新诗。海浅乾坤老,风悲日月驰。曾经行坐处,难禁泪痕滋。
敕目至家兄蒙淮南仆射杜公奏授秘校兼节度参谋同书寄上
唐·窦庠
朝市三千里,园庐二十春。步兵终日饮,原宪四时贫。桂树留人久,蓬山入梦新。鹤书承处重,鹊语喜时频。草奏才偏委,嘉谋事最亲。榻因徐孺解,醴为穆生陈。卫国今多士,荆州好寄身。烟.....
同朱老步郭外人家留饭西畴草堂(其一)
清·吴之振
西畴诗老话幽居,一笑扶筇兴未疏。村市经过残劫后,草堂重醉落镫初。定知鱼乐能千里,已办农忙共一锄。底用榜门坚谢客,霜寒谁肯问籧篨。
十五夜望月,叠前韵
清·丘逢甲
暮霞收绮碧天清,难遣茫茫万古情。影里河山新世界,镜中宫阙大光明。虚无星陨灵槎约,缥缈云回玉笛声。弹指人寰几圆缺,妖蟆笑看眼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