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
鸿
秋景
怀古
抒情
城市秋望
写今昔
咏物
神鸦
鼓笳声

译文

眼前的云朵孤飞,寻找秋天的土地却显得狭窄,这是凤城今夜的景象。
河岸的芦苇似乎没有情感,它的白霜为谁而盈满头顶?
荒废的坛庙和房屋,斜阳照射下,神鸦的颜色依旧如昔。
几户人家的灯火在西北的高楼中矗立,尘世的香气弥漫在九陌之中。
如同梦一般的笙歌,在春意正浓的旧京国中回荡。再次尝试写下兰台的辞赋,心中不禁惘然回忆。
谱写出如水风般残缺的曲调,一片鼓声和笳声交织在一起,显得急促。
即使燕子来回飞翔,长寿的古树也能识别出它来。

赏析

此诗《惜红衣·永定门秋望》由清代诗人陈匪石所作,描绘了秋夜京城的景象,充满了深沉与怀旧的情感。首句“过眼云孤”,以孤云喻人世间的短暂与无常,引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接着“寻秋地窄”则点明了秋天的季节特征,同时也暗示了空间的局促感,让人感受到一种压抑的情绪。“岸苇无情,盈颠为谁白”两句,通过描写岸边芦苇的无情与秋天芦花的洁白,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无奈与哀愁。芦苇的“无情”与芦花的“白”形成鲜明对比,寓含着岁月无情、青春易逝的深刻寓意。“荒坛废宇,斜照外、神鸦颜色犹昔”描绘了一幅荒凉破败的景象,夕阳下的废墟与神鸦形成对比,既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也寄托了诗人对往昔繁华的怀念。“灯火几家,矗高楼西北”则转而描绘了城市中的一抹温暖,灯火与高楼形成鲜明对比,既体现了现代都市的繁华,又蕴含了诗人对传统与现代、过去与现在的思考。“尘香九陌。如梦笙歌,春深旧京国”将目光转向京城的街道,以“尘香”形容街道上的气息,仿佛是春天的气息依然留存,而“如梦笙歌”则描绘了昔日京城的繁华与热闹,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怀念。“兰台再试,赋笔惘然忆”中的“兰台”可能指代文人雅士聚会之地,诗人再次尝试写作,却感到茫然与回忆,体现了对文学创作的执着与对过往文人生活的怀念。“谱入水风残调,一片鼓笳声急”则以音乐和鼓笳声作为结尾,将情感推向高潮,水风残调与急促的鼓笳声交织在一起,不仅渲染了秋夜的氛围,也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既有对过去的留恋,也有对未来的忧虑。最后,“算燕鸿来去,乔木百年能识”以燕子与乔木的形象收尾,燕子的迁徙与乔木的长久存在,象征着自然界的永恒与人类社会的变迁,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秋夜京城的独特感受,以及对过往时光的深深怀念。

猜您喜欢

晚秋野望
唐·刘沧
秋尽郊原情自哀,菊花寂寞晚仍开。高风疏叶带霜落,一雁寒声背水来。荒垒几年经战后,故山终日望书回。归途休问从前事,独唱劳歌醉数杯。
河传
清·杨继端
雨过。林霁。嫩凉初到,新秋天气。穿针恰上曝衣楼。同倚。晚霞如织绮。七襄轧轧何时歇。经年别。人世休嫌拙。渡银河,灵鹊多。蹉跎。海枯情不磨。
次筠轩诗韵
元·马臻
幽轩列万竹,惬此冲澹襟。乃知心迹远,不在山林深。客散动秋影,鹤归分夕阴。至乐寓言外,任鼓昭文琴。
齐天乐·树园、橘公乘月来过,东坡泛舟赤壁之夕也。客去为词
清末近现代初·陈洵
盟鸥不管今何夜,鹤声露华偏警。去烛听秋,钩帘坠叶,清绝吾庐人境。孤光照岭。看如此江山,也堪乘兴。柳下扁舟,故开图画放吟咏。迎风一笑动竹,素心晨夕数,凉味同永。镜底无尘,尊.....
满江红·奉酬曾端伯使君,兼简赵若虚监郡
宋·向子諲
雁阵横空,江枫战、几番风雨。天有意、作新秋令,欲鏖残暑。篱菊岩花俱秀发,清氛不断来窗户。共欢然、一醉得黄香,仍叔度。尊前事,尘中去。拈花问,无人语。芗林顾灵照,笑抚庭树。.....
官桥秋笛
明·陈洸
垒石为桥数百春,恍疑乌鹊驾河津。尘中车马经行古,舆上规模制作新。得意共称题柱客,怜才谁识授书人。清宵惟有桓伊笛,三弄梅花月下频。
孟县道中(其一)
明·谢榛
村家农事毕,积雨漫成河。白聚野凫净,红垂秋柿多。年衰仍浪迹,转调是劳歌。一诵鹪鹩赋,归欤向薜萝。
与张道士同访李隐君不遇
唐·许浑
千岩万壑独携琴,知在陵阳不可寻。去辙已平秋草遍,空斋长掩暮云深。霜寒橡栗留山鼠,月冷菰蒲散水禽。唯有西邻张仲蔚,坐来同怆别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