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
张
百
熙
联
开
中
国
十
八
省
文
明
,
处
变
能
通
,
学
术
驾
先
正
纪
河
间
阮
仪
徵
而
上
;
是
当
今
一
个
臣
气
度
,
爱
才
如
命
,
德
量
与
吾
楚
曾
湘
乡
胡
益
阳
同
称
。
悼亡
赞美
写人
抒怀
赏析
此联高度赞扬了张百熙先生的卓越贡献与高尚品德。开篇“开中国十八省文明”,既彰显了张百熙在推动全国文化教育事业上的巨大影响,也体现了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深远贡献。接着,“处变能通”则描绘了张百熙在面对各种复杂局面时,能够灵活应对、通达事理的形象,展现了其卓越的智慧和应变能力。“学术驾先正纪河间阮仪徵而上”一句,将张百熙的学术成就与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阮仪徵相提并论,强调了他在学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以及对前人的超越。阮仪徵是清代学者,以经学研究著称,此处通过对比,进一步突出了张百熙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后半部分转向对张百熙个人品质的赞美。“是当今一个臣气度,爱才如命”表达了对张百熙作为臣子的风范和对人才的珍视之情。这里的“臣气度”不仅指其作为官员的风范,更体现了其在处理政务时的公正、宽厚和远见。而“爱才如命”则直接点明了张百熙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如同对待生命一般,这种态度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事业发展至关重要。最后,“德量与吾楚曾湘乡胡益阳同称”将张百熙的道德品质与曾国藩、胡林翼两位同样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相提并论,进一步肯定了张百熙在道德修养方面的高水准,以及他与这些历史伟人齐名的地位。整体而言,这副挽联不仅高度评价了张百熙在学术、政治和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同时也表达了对其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质的深切敬仰。
猜您喜欢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次韵郑盱眙见寄并简其甥刘君
宋·陆游
衣上空嗟京洛尘,故交半作白头新。众中初得见吾子,东观已疑无若人。仗马极知非久斥,沙鸥要是孰能驯。两章英妙同时到,赵壹囊中却未贫。
送韩湘赴江西从事
唐·姚合
年少登科客,从军诏命新。行装有兵器,祖席尽诗人。细雨湘城暮,微风楚水春。浔阳应足雁,梦泽岂无尘。猿叫来山顶,潮痕在树身。从容多暇日,佳句寄须频。
离骚
先秦·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
悼亡五首(其四)
清·缪徵甲
秋风??赋归来,片刻愁颜强自开。检点征衣亲薄浣,料量冬学苦频催。离方五日缘偏断,闰到重阳梦不回。最惨弥留前半夕,寒衾欲寄手还裁。
赠林大理次崖(其一)
明·严嵩
廷尉平反力有馀,昼帘朱墨更忘劬。存疑遍示诸生录,传信新刊两寺书。
江行吊宋齐邱
宋·辛弃疾
尝笑韩非死说难,先生事业最相关。能令父子君臣际,常在干戈揖逊间。秋浦山高明月在,丹阳人去晚风闲。可怜千古长江水,不与渠侬洗厚颜。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