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坐
(
其
二
)
不
著
丝
毫
也
可
怜
,
何
须
息
息
数
周
天
。
禅
家
更
说
除
生
灭
,
黄
老
惟
知
养
自
然
。
昔
与
蜉
蝣
同
幻
化
,
秖
应
龟
鹤
羡
长
年
。
吾
儒
自
有
中
和
在
,
谁
会
求
之
未
发
前
。
抒情哲理
怀古读书
惜时
译文
不需刻意追求什么,也能让人感到可怜。为什么一定要不断地计算天数(或指生命的周期)呢?
禅宗的修行者更注重去除生死之念,而道家则知道养育自然之道。
过去我与蜉蝣一样短暂地存在过,现在只应羡慕龟鹤那样长寿。
我们儒家学派有自己的中和之道,谁能理解它在未表达出来之前的状态呢?
赏析
这首诗名为《夜坐(其二)》,是明代学者陈献章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万物无常和自然法则的深刻理解。首句"不著丝毫也可怜",意指无需过分执着于世俗之事,即使是微小的存在也值得怜悯。接下来的"何须息息数周天",暗示不必过于关注生命的轮回流转,强调顺应自然。"禅家更说除生灭,黄老惟知养自然",借用禅宗和道家思想,禅宗主张超越生死,道家则主张顺应自然,保持生命本真。诗人认为,无论是蜉蝣短暂的生命还是龟鹤长寿,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昔与蜉蝣同幻化,秖应龟鹤羡长年",诗人以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人生短暂与长久的感慨,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对永恒的向往。最后两句"吾儒自有中和在,谁会求之未发前",点明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强调内心的平和与和谐,这种境界超越了生死,存在于事物未显现的本源之前,是一种内在的领悟和追求。整体来看,这首诗融合了佛道儒三家思想,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哲理的深沉思考和个人修养的追求。
猜您喜欢
自遣
唐·杜荀鹤
粝食粗衣随分过,堆金积帛欲如何。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
说经台
明·何景明
西海何年去,南山万古存。风云留福地,星斗上天门。有欲谁观妙,无为自觉尊。青牛不复返,空诵五千言。
用韵答萧济翁
宋末元初·仇远
想君不欠买山钱,要学骑驴孟浩然。拂袖径行轻万里,著书直待后千年。林泉短褐凄将老,斋馆孤灯耿不眠。明旦履霜何所向,大茅峰顶看芝田。
首尾吟(其三十)
宋·邵雍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对酒时。处世虽无一分善,行身误有四方知。大凡观物须生意,既若成章必见辞。诗者志之所之也,尧夫非是爱吟诗。
颂古一百二十一首(其三)
宋·释宗杲
拈起一枝华,风流出当家。若言付心法,天下事如麻。
苏幕遮
元·高道宽
药无穷,频收采。丹鼎纯烹,一味通三昧。万法都无真个会。清静家风,最上为精粹。付知音,偏可意。开口参同,方外生智慧。乾里圆明添活计。了见之时,衲被蒙头睡。
作息吟
明·薛瑄
向晚群动息,向晓群动作。群动作息间,乃是先天学。
偈颂十四首(其三)
宋·释印肃
若得桥行心亦行,莫教孤负见贫僧。不因通济何如此,暗室千年忽遇灯。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