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抒情哲理
怀古读书
惜时

译文

不需刻意追求什么,也能让人感到可怜。为什么一定要不断地计算天数(或指生命的周期)呢?
禅宗的修行者更注重去除生死之念,而道家则知道养育自然之道。
过去我与蜉蝣一样短暂地存在过,现在只应羡慕龟鹤那样长寿。
我们儒家学派有自己的中和之道,谁能理解它在未表达出来之前的状态呢?

赏析

这首诗名为《夜坐(其二)》,是明代学者陈献章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万物无常和自然法则的深刻理解。首句"不著丝毫也可怜",意指无需过分执着于世俗之事,即使是微小的存在也值得怜悯。接下来的"何须息息数周天",暗示不必过于关注生命的轮回流转,强调顺应自然。"禅家更说除生灭,黄老惟知养自然",借用禅宗和道家思想,禅宗主张超越生死,道家则主张顺应自然,保持生命本真。诗人认为,无论是蜉蝣短暂的生命还是龟鹤长寿,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昔与蜉蝣同幻化,秖应龟鹤羡长年",诗人以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人生短暂与长久的感慨,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对永恒的向往。最后两句"吾儒自有中和在,谁会求之未发前",点明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强调内心的平和与和谐,这种境界超越了生死,存在于事物未显现的本源之前,是一种内在的领悟和追求。整体来看,这首诗融合了佛道儒三家思想,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哲理的深沉思考和个人修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