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山水
怀古
抒情
哲理
秋景
惆怅情感
宣州地点
写水
大雁
禅意

译文

不知何人家的炊烟小径长满青苔,金色与碧绿的华丽栏杆从竹丛中显露。
流水悠远,使得山色显得断裂,清脆的猿鸣不时伴随着角声传来。
六朝的明月如今只剩下诗歌留存,三楚的空寂山峦间仍有雁群飞回。
通达事理之人自当满心惆怅,僧人闲暇时或许会谈论起天台山之事。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深宁静的山中寺庙景象。"谁家烟径长莓苔,金碧虚栏竹上开"两句勾勒出一条被青苔覆盖的小路,这条小路蜿蜒曲折,就像是在某个隐秘之地绵延开去,而那金碧辉煌的栏杆上却盛开着竹叶,显得分外生机。接着"流水远分山色断,清猿时带角声来"两句则将读者引入了一个自然与静谧交织的场景。流水远去,与山色的边缘相互辉映,而那清脆的猿啼声,不仅增添了一份野趣,更让人感觉到这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还是一种听觉上的震撼。"六朝明月唯诗在,三楚空山有雁回"两句中,诗人借用了历史的长河,将六朝时期的明月与唐代的三楚之地相联系,通过对古代文化的缅怀,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学艺术永恒不朽的追求,同时也透露出一丝孤寂之情。最后"达理始应尽惆怅,僧闲应得话天台"两句则是诗人对寺庙中僧侣生活的一种理解和向往。"达理"指的是达到一种悟道的境界,而"尽惆怅"则表明了这种悟道并非易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修行与思考。而"僧闲应得话天台"则是说僧侣在寺庙中通过禅定和冥想,可以达到一种超脱尘世、交流天机的境界。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观,更透露出了诗人对于精神寄托与自我修养的深刻思考。

张乔

168首
张乔(生卒年不详),池州(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张乔隐居九华山,池州人也。有高致,十年不窥园以苦学。诗句清雅,迥少其伦。当时东南多才子,如许棠、喻坦之、剧燕、吴罕、任涛、周繇、张蠙、郑谷、李栖远与乔,亦称“十哲”,俱以韵律驰声。大顺中,京兆府解试,李参军频时主文,试《月中桂》诗,乔云:“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遂擅场。其年频以许棠久困场屋,以为首荐。乔与喻坦之复受许下薛尚书之,欲表于朝,以他不果。竟岨峿名途,徒得一进耳。有诗集二卷,传世。

猜您喜欢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南亭晓坐因以示璩
唐·权德舆
隐几日无事,风交松桂枝。园庐含晓霁,草木发华姿。迹似南山隐,官从小宰移。万殊同野马,方寸即灵龟。弱质常多病,流年近始衰。图书传授处,家有一男儿。
感皇恩·丐祠居射村作
宋·胡舜陟
乞得梦中身,归栖云水。始觉精神自家底。峭帆轻棹,时与白鸥游戏。畏途都不管,风波起。光景如梭,人生浮脆。百岁何妨尽沈醉。卧龙多事,谩说三分奇计。算来争似我,长昏睡。
寄芸敏京师
清·陈书(伯初)
北雁不来秋雨稀,湖云衔日游人归。轩窗卧愁诗又瘦,稻粱晚熟螯难肥。去年花黄蝴蝶飞,登堂别君觞交挥。诗书制序石林至,丰采映壁如云翚。我今不乐辞庭闱,君复流连淹帝畿。僧房独榻亦.....
怀净土诗(其七)
元末明初·梵琦
莲宫只在舍西头,易往无人著意修。三圣共成悲愿海,一身孤倚夕阳楼。秋阶易落梧桐叶,夜壑难藏舴艋舟。幸有玉池凫雁在,相呼相唤去来休。
晚秋野望
唐·刘沧
秋尽郊原情自哀,菊花寂寞晚仍开。高风疏叶带霜落,一雁寒声背水来。荒垒几年经战后,故山终日望书回。归途休问从前事,独唱劳歌醉数杯。
即事
清·爱新觉罗·弘历
崇邱倚杵玉绳低,开锦风前百鸟啼。山体静存云幻动,马头东向雾迷西。溶溶澹带晨蟾影,??幽寻野鹿蹊。讵为盘游恣从兽,诘戎深意此中稽。
垂钓
清·爱新觉罗·弘历
富春以钓隐,磻溪以钓显。亦各适其适,何繫竿与线。跂石临澄渚,秋水泠然善。垂丝致喁嘬,岂为烹鬵甗。隐显非我为,潜跃任彼转。渺瀰眄烟波,兴正复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