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西
抒情。
祈雨。
春天。
情感
思乡。
写雨。
赞颂
赞美。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皇帝亲临西太一宫祈求降雨的场景,展现了古代帝王对于农业丰收的深切关怀与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首句“晓跸声乾下九重”,以清晨的寂静和庄严的行进声,营造出神圣而肃穆的氛围,暗示了皇帝的尊贵身份及其行动的庄重性。接着,“西郊岑寂款琳宫”描绘了西郊的宁静与宫殿的华美,通过对比,突出了祈雨活动的庄重与神圣。“骄阳尚作三春旱,多稼期沾一雨丰”两句,形象地描述了当时干旱的情景,以及人们对于雨水的殷切期盼。通过“骄阳”与“一雨丰”的对比,表达了人们对雨水的渴望和对丰收的期待。“恤物致虔归上德,应诚为答即神聪”则体现了古人对于天人感应的信仰,认为皇帝的虔诚能够感动上天,回应以神明的智慧。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君主道德品质的重视。最后,“从来圣感无旋日,不在商岩傅说功”表达了对圣明君主的赞美,认为真正的圣明并不在于借助外力(如商岩、傅说等古代传说中的贤臣),而在于内心的真诚与道德的高尚。这句话强调了内在品质的重要性,是对君主品德的高度肯定。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古代社会中对于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对君主道德的极高要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韩琦

739首
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韩琦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曾奉命救济四川饥民。宋夏战争爆发后,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之后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是封建社会的官僚楷模,与富弼齐名,并称“富韩”。熙宁八年(1075年),韩琦去世,年六十八。宋神宗为他御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配享宋英宗庙庭。宋徽宗时追封魏郡王。韩琦有《安阳集》五十卷。《全宋词》录其词四首。自号赣叟,汉族。北宋政治家、名将,天圣进士。初授将作监丞,历枢密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名重一时,时称“韩范”。嘉祐元年(1056),任枢密使;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嗣位,拜右仆射,封魏国公。神宗立,拜司空兼侍中,出知相州、大名府等地。熙宁八年卒,年六十八。谥忠献。《宋史》有传。著有《安阳集》五十卷。《全宋词》录其词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