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退
写景
谢雨
赞美
场景
秋节
民谣

译文

翻译:太一尊神居住的地方靠近坰地,特地借助天子的仪仗请求神灵赐予特殊的恩泽。
翻译:在清心虔诚的祭祀祈祷之后仅仅三天,大范围的雨水如滂沱般降临,滋润了四海八荒。
翻译:上天的旨意解除了君王的忧劳并回报了神灵的恩赐,百姓们摆脱了忧愁和抑郁,得到了安宁。
翻译:以至诚之心祈祷必定会有回应,声音响亮如同回答一般,人们也会在闲暇时向星空祈愿以求神灵庇佑。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韩琦所作的《驾幸西太一宫谢雨》,通过描绘皇帝亲临西太一宫祈雨并感谢天降甘霖的情景,展现了古代帝王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对民众生活的关怀。首句“太一尊神宅近坰”,以“太一”尊神为开篇,暗示了祭祀活动的神圣性与庄重氛围。“特纡天仗乞殊灵”则描述了皇帝亲自率领仪仗队前往太一宫,请求特殊的神灵赐予雨水,体现了帝王对农业丰收和民众福祉的深切关注。接着,“清衷祠祷才三日,大澍滂沱足四溟”两句,简洁有力地概括了祈雨过程及其效果。短短三天的祈祷,便迎来了如海般倾泻而下的大雨,滋润了大地,满足了四面八方的需求,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雨水的丰沛与及时。“上释忧劳严报谢,民祛愁郁得康宁”进一步阐述了此次祈雨活动的意义。皇帝因国泰民安而释去忧虑,严肃地进行报答与谢恩;民众则摆脱了旱灾带来的愁苦,获得了安宁与幸福。这两句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感激之情,也体现了君主与百姓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和谐共处。最后,“至诚有答真如响,更异言閒退守星”以至诚的回应如同回响,强调了人与神之间的默契与感应。同时,通过“更异言閒退守星”这一句,暗示了在面对自然现象时,人们应保持谦逊与敬畏之心,遵循自然规律,退守于星辰的指引之下,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秩序的深刻理解与尊重。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寓意,展现了古代社会中人与自然、君主与民众之间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感恩之情。

韩琦

739首
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韩琦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曾奉命救济四川饥民。宋夏战争爆发后,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之后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是封建社会的官僚楷模,与富弼齐名,并称“富韩”。熙宁八年(1075年),韩琦去世,年六十八。宋神宗为他御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配享宋英宗庙庭。宋徽宗时追封魏郡王。韩琦有《安阳集》五十卷。《全宋词》录其词四首。自号赣叟,汉族。北宋政治家、名将,天圣进士。初授将作监丞,历枢密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名重一时,时称“韩范”。嘉祐元年(1056),任枢密使;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嗣位,拜右仆射,封魏国公。神宗立,拜司空兼侍中,出知相州、大名府等地。熙宁八年卒,年六十八。谥忠献。《宋史》有传。著有《安阳集》五十卷。《全宋词》录其词四首

猜您喜欢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题晚翠堂
明·史谨
高堂迢递万松间,郁郁虬枝绕画阑。要与林泉留胜概,不随蒲柳共凋残。云归自锁巢间鹤,竹近常闻月下鸾。尽日涛声来树杪,无边诗思入毫端。花飘金粉香犹湿,叶堕苍髯露未乾。扫径每迟佳.....
次韵同年诸公环碧叙同年会(其一)
宋·陈造
天瓢挹注拱仙官,更阅诗仙锦绣端。离合不忘车笠誓,留传当并画图看。玄谭想有蛟龙听,得醉仍均客主欢。俛仰谪仙三百载,从知乐事继今难。
驻跸圣因行宫
清·爱新觉罗·弘历
问俗重临明圣湖,白沙堤上果清殊。高峰南北呈双髻,行馆招提别一区。丽日和风春淡荡,花香鸟语物昭苏。民心乐处吾同乐,艳舞清歌亦底须。
西雨轩
明·袁华
拄笏朝看爽气生,捲帘晚见湿云横。漏天未补娲皇石,噀酒俄倾蜀客觥。阊阖风来先拂奥,桑榆日薄又开晴。载歌暮捲西山雨,始信王郎负盛名。
次李竹所先辈韵
元·朱晞颜
忆昔南宫角俊游,高名何事间陈楼。汉廷素擅无双誉,兰省今推第一流。吟策追随梅涧晓,书灯深窈竹房秋。遥知近注潜夫论,应是斯人可得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