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
抒情
写景
友情
节候
怀才不遇
感慨时光
思乡
对深恩的感悟

译文

每天的怨恨为何无尽,巴山的云雾中旧时的隐居地空无一人。
我是寄居他乡的过客,两次看见北归的大雁。
有抱负期望能攀上高枝,无奈无门可入只能像蓬草般转徙。
租居的生活将要用尽所有,只能和和尚一样靠化缘度日。
在花前月下登高临远的地方,心中充满了对江山的怅然回望。
众人都轻视病弱的马匹,谁又肯救那把火焦的桐木琴呢?
惋惜春天将要过去,每晚的忧愁只能通过吟咏来结束。
深秋的寒谷让人思绪万千,晚秋的叶子在风中瑟瑟发抖。
拜谒蔡地感到自愧不如王粲,对衡山和冀地的景象感到怜惜,如同孔融一般。
深深的恩情我知道还在,但要去哪里追寻人生的穷通呢?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姚鹄的《书情献知己》,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内心感受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知识分子的同情与理解。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高超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从“日日恨何穷,巴云旧隐空”开始,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困顿的无奈,同时也透露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之情。接着,“一为栖寓客,二见北归鸿”则描绘了一种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孤独感受。“有道期攀桂,无门息转蓬”表明了诗人对于知识分子地位的渴望,以及现实中的困顿无奈。随后,“赁居将罄比,乞食与僧同”则直接展现了生活的艰辛和求生的迫切。“花月登临处,江山怅望中”通过对美好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赞美,同时也反映出内心深处的忧虑与感慨。紧接着,“众皆轻病骥,谁肯救焦桐”则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无奈批判和自我身世的哀伤。“坐惜春还至,愁吟夜每终”表现了诗人对于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内心深处的忧虑与思考。最后,“谷寒思变律,叶晚怯回风”、“谒蔡惭王粲,怜衡冀孔融”则是对古代贤者和诗人的怀念,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深恩知尚在,何处问穷通”作为全诗的结尾,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和知识分子的深厚情感,也是对生活中的困境与希望的一种平衡。通过这种方式,姚鹄在这首诗中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世界和人生观察。

猜您喜欢

答河南李士巽题香山寺
唐·韦应物
洛都游宦日,少年携手行。投杯起芳席,总辔振华缨。关塞有佳气,岩开伊水清。攀林憩佛寺,登高望都城。蹉跎二十载,世务各所营。兹赏长在梦,故人安得并。前岁守九江,恩诏赴咸京。因.....
德州舟中遇李户部两山北上别后却寄二首(其二)
明·于慎行
君登兰省去,予汎镜湖归。两桨还相背,双星竟不违。心期鸥作侣,生事薜为衣。只有空山梦,愁时少雁飞。
答谢伯子先生
明末清初·张穆
世外目不至,思君时梦游。兹游岂复梦,绝矫横中流。乱世感飘泊,衰年重离忧。天涯偶重见,握手仍生愁。问君犹善饭,焚膏阅坟丘。搦管遂千字,豪心不能休。廿年辞柴桑,别业青林幽。余.....
岁晏同左生作
唐·韦庄
岁暮乡关远,天涯手重携。雪埋江树短,云压夜城低。宝瑟湘灵怨,清砧杜魄啼。不须临皎镜,年长易凄凄。
江南好·寄海升六弟
清·张秀端
长相忆,三楚旧游时。一舸倚蓬看碧岫,双柑携酒听黄鹂。绕膝共娱嬉。
次许先生见寄韵
明·王越
休官深幸太平年,家在东山汶水边。十里春阴饶草树,一庭秋色半云烟。閒㩦白鹤随诗社,尽把黄金鬻义田。遥忆归荣堂上酒,墙东二老酿谁先。
示师文二首(其一)
元末明初·王冕
生涯犹未定,归去勿来迟。故里虽云好,吾家正及饥。敬尊须重礼,对母说新诗。梅竹平安否?先书报我知。
晚秋过相国寺怀然上人
明·朱睦㮮
与君结静因,回首俱陈迹。缅忆山中游,岁景倏已夕。秋飙飒空林,淡月来寒石。兀坐亦何言,含情念畴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