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
写景
山水
哲理
怀古
情感
友情
送别
秋节
抒情
怀旧
隐逸
修道

译文

我来到匡山时花还未开放,而我离开时山上的花已经落尽。
曾经在猛烈的风雪中受尽折磨,但在温暖的阳光下听着鸟鸣又感到舒适。
在深夜里独自坐在房间中,点着一盏孤灯,多次与明月对坐。
这样的景色让我感到此生无憾,世上没有忧愁,只有天上的福气。
叹息这一生中的种种计划和口才,在这个时刻都已满足,不再有其他的欲望。
声音和色彩一旦被染指就会成为魔障,真正的智者一定会隐匿于空谷之中。
在空谷中悠然自得,隐藏自己的姓名,太和的元气自然地流动。
万物众生都在此处归化,明白了道之后无论成功与否都不重要了。
我打算寻求宗乘和实法,但因名利之心未尽而陷入无明(愚昧)的境地。
无明的路就是没有生路,只因名利之心导致的错误。
如果名利之心清净了,那么色彩的诱惑也自然消除了,五欲(五种欲望)相互排斥,彼此独立。
我将这些告诉上士(指有修行的人),我在庐山这里居住,准备去往何处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离开匡山时的复杂心境与深刻感悟。首句“我到匡山花未发,我去山花落尽时”以对比手法,展现了诗人两次到访匡山的不同景象,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接着,“猛风积雪曾侵骨,煦日舒颜听鸟啼”两句,通过自然界的严冬与春日景象,象征着人生的艰难与美好,以及内心的坚韧与宁静。“丈室孤灯深夜坐,几回明月对襟期”描绘了诗人深夜独坐,与明月相对的情景,表达了对清净与自由的向往。接下来的“襟期对此平生足,世上无忧天上福”则表达了诗人对当下生活的满足感,认为即使在尘世中也能找到心灵的安宁与幸福。“堪嗟平生百计口,此际等閒满所欲”则反思了人生中的种种追求与努力,指出在某些时刻,这些追求反而成了束缚。诗人进一步阐述了“声色才染便是魔,真人决定藏空谷”的观点,强调真正的智慧与解脱在于远离世俗的诱惑,寻找内心的平静与真实。“空谷优游遁姓名,太和元气自流行”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认为在自然之中,万物和谐共存,体现了宇宙的真理。最后,“万灵群□咸归化,觉道从渠成不成”则表达了对宇宙万物归于自然秩序的认同,以及对自我觉醒道路的探索。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洞察与追求。

何南凤

67首
是佛教临济宗传人,又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家名觉从,又号雷山,又称半僧先生,初堂老人,牧原和尚,跛足道人。明代万历十六年(1588)生,清代顺治八年(1651)卒,终年六十五岁

猜您喜欢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短歌行
南北朝·张率
君子有酒,小人鼓缶。乃布长筵,式宴亲友。盛壮不留,容华易朽。如彼槁叶,有似过牖。往日莫淹,来期无久。秋风悴林,寒蝉鸣柳。悲自别深,欢田会厚。岂云不乐,与子同寿。我酒既盈,.....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