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
文
著
上
人
游
越
水
石
随
缘
岂
计
程
,
东
吴
相
遇
别
西
京
。
夜
禅
月
下
袈
裟
湿
,
晓
上
山
巅
锡
杖
鸣
。
念
我
为
官
应
易
老
,
羡
师
依
佛
学
无
生
。
越
中
多
有
前
朝
寺
,
处
处
铁
钟
石
磬
声
。
送别
山水
抒情
哲理
写景
情感
友情
怀古
地点
越中
译文
随缘而行,水石相伴,不计较行程的遥远,在东吴遇见你后,又在西京分别。
在月色下,你身着袈裟,夜深时禅修,月光打湿了你的衣裳;清晨你登上山巅,锡杖发出清脆的响声。
想到我作为官吏,应该很容易老去;羡慕你跟随佛祖学习,达到了无生无死的境界。
越中地区有很多前朝的寺庙,每个地方都能听到铁钟和石磬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姚合的作品,名为《送文著上人游越》。诗中流露出诗人的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心境,以及对佛法的向往和赞美。“水石随缘岂计程”,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者随遇而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的欣赏。这里的“水石”象征着自然与清净,通过“随缘”二字,展现了一种顺应自然、不强求的生活态度。“东吴相遇别西京”,则是写诗人与文著上人在东吴(今江苏苏州一带)相遇后分别时的情景,其中“西京”可能指的是长安,即当时的首都,表明文著上人即将前往的地方。“夜禅月下袈裟湿”,此句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夜晚场景,文著上人在月光下进行禅修,由于露水或晨露,使得他的袈裟沾湿,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也反映出文著上人的修行生活。“晓上山巅锡杖鸣”,则是早晨时分,文著上人手持锡杖(一种僧侣所用的法器)登上高山,锡杖敲击石块发出了声响。这一系列动作和景象,都是对佛教修行者生活的细腻描写。“念我为官应易老”,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为官做吏的疲惫感,意识到这一职业生涯会让人迅速衰老。“羡师依佛学无生”,这句则流露出诗人对文著上人的修行生活和佛法智慧的赞赏与向往。这里的“羡”字表达了诗人的欣赏之情,“依佛学无生”则是指通过学习佛法来达到不再轮回生死的境界。最后两句“越中多有前朝寺,处处铁钟石磬声”,描绘了一片充满历史遗迹和宗教氛围的地方。越中,即今浙江一带,这里有许多历代留下的寺院,而这些寺院中,到处可以听到铁钟和石磬发出的声音,为诗的画面增添了更加深远和神秘的色彩。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尊崇,而且通过对自然环境与宗教生活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净化的精神追求。
姚合
514首
生卒年均,约唐文宗太和中前后在世。以诗名。登元和十一年(公元八一六年)进士第。初授武功主簿,人因称为姚武功。调富平、万年尉。宝历中,(公元八二六年左右)历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任荆、杭二州刺史。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与马戴、费冠卿、殷尧藩、张籍游,李频师事之。诗与贾岛齐名,、贾”。仕终秘书监。合著有诗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及选王维、祖咏等十八人诗,为极玄集一卷,又摭古人诗联,叙其措意,各有体要,撰诗例一卷,(均《唐才子传》)并传于世
猜您喜欢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短歌行
南北朝·张率
君子有酒,小人鼓缶。乃布长筵,式宴亲友。盛壮不留,容华易朽。如彼槁叶,有似过牖。往日莫淹,来期无久。秋风悴林,寒蝉鸣柳。悲自别深,欢田会厚。岂云不乐,与子同寿。我酒既盈,.....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