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地点
谢亭
抒情
情感
思乡
山水

译文

“行行方避梦,又到谢亭来。” 的翻译是:一路走来是为了躲避梦中的纷扰,却又再次来到了谢氏所建的亭子前。
“举世皆如此,伊余何处回?” 的翻译是:整个世界都是如此的境况,我还能回到哪里去呢?
“竹鲜多透石,泉洁亦无苔。” 的翻译是:竹林清新翠绿,石缝间满是青苔。清澈的泉水干净无比,不见半点污秽之色。
“坐与僧同语,谁能顾酒杯。” 的翻译是:我坐在这与僧人交谈,谁还会去顾及那酒杯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寻求心灵宁静的境界。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世界的不满和逃避的心态,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行行方避梦”一句,以一种连续不断的动作来形容诗人在寻找心灵的栖息之地,避开了世间纷扰,如同避开梦境一般。紧接着,“又到谢亭来”则表明这次是在谢公亭这一特定的地点进行这种精神上的逃离。“举世皆如此,伊余何处回?”这里的“举世皆如此”意味着整个世界都沉迷于物欲和纷争之中,而诗人自问“伊余何处回”,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失望,以及对于自己心灵归宿的寻觅。接下来的两句,“竹鲜多透石,泉洁亦无苔。”则是通过景物描写来渲染这种宁静与清幽的情境。竹子穿过坚硬的石头,泉水清澈而不见苔藓,这些都是自然界中最为纯净、最不受污染之物,它们的存在仿佛给诗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慰藉。最后两句“坐与僧同语,谁能顾酒杯。”则是诗人与和尚一起坐着对话,交流心得,而世间的人却沉迷于酒色的享乐,不肯放下。这里的“酒杯”既可以理解为物质享受,也可以看作是世俗纷争的象征。总体而言,这首诗是一种超然物外、追求精神净化的心灵独白,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清静无为、超脱尘世的向往。

姚合

514首
生卒年均,约唐文宗太和中前后在世。以诗名。登元和十一年(公元八一六年)进士第。初授武功主簿,人因称为姚武功。调富平、万年尉。宝历中,(公元八二六年左右)历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任荆、杭二州刺史。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与马戴、费冠卿、殷尧藩、张籍游,李频师事之。诗与贾岛齐名,、贾”。仕终秘书监。合著有诗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及选王维、祖咏等十八人诗,为极玄集一卷,又摭古人诗联,叙其措意,各有体要,撰诗例一卷,(均《唐才子传》)并传于世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