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
青
州
长
老
嘲
僧
门
(
其
一
)
堪
笑
青
州
学
坐
禅
,
不
供
父
母
不
耕
田
。
口
中
虽
道
无
诸
相
,
心
里
元
来
有
外
缘
。
行
者
趁
教
门
里
卧
,
尼
师
留
在
脚
头
眠
。
高
标
不
使
观
音
救
,
徒
说
三
千
与
大
千
。
讽刺
批评
写实
宗教
禅宗
道德教诲
译文
翻译:真是可笑,学习禅定之人在青州坐禅。却既不孝顺父母,也不从事耕田劳动。
翻译:他们虽然口头上说没有各种相貌(指外在的形态或表象),但内心深处却仍然被外界的因缘所牵动。
翻译:行者(可能是指修行者)在教门里安卧休息,而尼师(佛教中女出家人的称呼)则安然睡在床铺的脚头。
翻译:那些追求高标(可能是指某种理想或目标)的人,并不需要观音来救助。但只是空谈三千大千世界(佛教用语,指整个宇宙),而不去实践。
赏析
这首诗以讽刺的口吻,描绘了一位学坐禅的僧人形象,揭示了其言行不一、内心与外表不符的矛盾状态。诗中通过“青州学坐禅”这一设定,巧妙地将佛教修行与世俗生活相对比,指出这位僧人虽然在言语上强调无相、无我,但实际上心中仍存有外缘,行动上也未能完全遵循佛教教义。“口中虽道无诸相,心里元来有外缘。”这两句诗,运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僧人言与行之间的矛盾。表面上他宣扬无相、无我之理,但内心深处却依然有着种种外缘的牵绊,这反映了他在修行道路上的困惑与挣扎。“行者趁教门里卧,尼师留在脚头眠。”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僧人的行为与教义不符的情景。行者本应遵守教规,但实际却在门内偷懒;尼师本应守规矩,却在脚边放纵。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佛教的清规戒律,也暴露了僧人在修行过程中的懈怠与不自律。最后,“高标不使观音救,徒说三千与大千。”这两句表达了对僧人虚伪修行的讽刺。即使观音菩萨这样的大神也无法拯救那些自以为是、言行不一的僧人,他们只是空谈佛法,实际上并未真正领悟和实践其中的道理。这句话暗示了真正的修行在于内心的觉悟和实际行动的一致性,而非表面的口头禅或形式上的仪式。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青州长老的嘲讽,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某些僧侣修行中存在的问题,即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以及对佛教教义的浅尝辄止。它不仅具有讽刺意味,也蕴含着对真正修行之道的思考和呼吁。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