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事
抒怀
咏老
亲情
感叹
叹怀旧物

译文

髭须已经变得浑白,岁月在脸上留下了痕迹,而春日里腰痛的次数也增多了。
一直保持安闲的生活还是有阻碍的,我该如何安排朝拜和事务呢?
我计划在这里定居,为子孙后代打算,但这样的好事却长久地被僧人和佛家所呵责。
我尤其感到惭愧的是,像白家履道宅那样的事迹,我经过十年的努力才得以成就。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初葺遗老斋二首(其一)》中的一句,主要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佳,但仍需应对日常事务的感慨。首句“髭须浑白已经岁”描绘了诗人的白发苍苍,岁月的痕迹明显;“腰痛春来日又多”则反映了诗人身体上的疼痛,春天的到来似乎加重了他的病痛,生活节奏也因此受限。接下来,“一味安闲犹有碍”表达了诗人即使渴望安逸,但身体状况不允许他完全放松;“却令朝谒拟如何”暗示了他仍然需要处理一些必须面对的官方事务,这让他感到困扰。诗人对于未来的安排,“筑居定作子孙计”,表明他考虑将来的家庭和后代,希望能为他们留下一些物质基础。“好事久遭僧佛呵”一句,可能指的是诗人试图做一些善事或追求某种理想,却常被他人(如僧人或佛门人士)以不合世俗观念而批评;最后,“尤愧白家履道宅,十年成就饱经过”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经历的反思,他以白家(可能是历史上某位清廉官员家族)的履道宅为例,自愧未能像他们那样在艰难中坚持原则,十年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个人生活的点滴细节,展现了诗人晚年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既有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也有对人生选择的深思。

苏辙

1852首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