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写景
怀古抒情
禅意哲理
惜时

译文

冰霜在日积月累中悄悄消融,而佛堂的灯火依旧明亮。
我现在的身心已经不再是以前的我了,但向佛法询问却仿佛像过去出家的僧人一样。
泉水洒落在脸上,时而是点点滴滴,压在池中的苍石上则层层叠叠。
远远地知道我近来喜爱金山的景色,每天用江水煮茶,不知要消耗多少江水。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游净因院寄琏禅师》,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冬日游寺的景象。首句“岁月潜消日里冰”,形象地写出时光悄然流逝,日光下的冰雪消融,暗示着季节的转换和生命的流转。次句“依然来见佛堂灯”则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虔诚,即使岁月变迁,仍不忘追寻内心的光明。“此身已自非前我”表达出诗人对自我认知的深刻反思,意识到现在的自己已不同于过去,这种变化促使他对佛法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问法何妨似旧僧”表明诗人虽身份有异,但依旧保持着谦逊的态度,向禅师请教佛法,如同昔日的修行者。接下来两句“洒面飞泉时点点,压池苍石尚层层”,通过描绘飞泉洒落、池边苍石的细节,营造出静谧而深沉的氛围,展现了净因院的自然之美和禅意之深。最后两句“遥知近爱金山好,江水煎茶日几升”,诗人想象金山的美好,以及在那里品茗的日子,流露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含对友情的思念,通过询问朋友每日煮茶的次数,寄托了对远方朋友的关怀。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游寺为线索,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友情的珍视,体现了宋代理学与禅宗交融的特色。

苏辙

1852首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猜您喜欢

江倅出家乐
宋·史浩
沈沈春酌话绸缪,花月行船看拍浮。手束柔荑调雁柱,袖翻纹锦出香毬。未攀青子犹如豆,欲脍赪鳞始上钩。蓬岛古来无觅处,我曹今此得真游。
题万佛堂壁(其一)
明·贺钦
峭壁镵成万佛身,招提开创几千春。行童不识寻幽客,误作恭禅问法人。
吾与吟(其十一)
明·顾允成
桐江滩上雪霏霏,独拥羊裘一钓垂。古人冷淡今人笑,南山又见北山移。
杭城风雨中简子昂
宋末元初·戴表元
五月钱塘风雨秋,怀人频倚面山楼。云收树色遥成海,水学江声暗入沟。一斗尽输无事饮,千金不买辟寒裘。自怜寂寞无玄学,车马门前过似流。
蓦山溪(其五)
宋·朱敦儒
元来尘世。放著希奇事。行到路穷时,果别有、真山真水。登临任意,随步白云生,三秀草,九花藤,满袖琼瑶蕊。何须曲老,浩荡心常醉。唱个快活歌,更说甚、黄粱梦里。苍颜华发,只是旧.....
江上答崔宣城
唐·李白
太华三芙蓉,明星玉女峰。寻仙下西岳,陶令忽相逢。问我将何事,湍波历几重。貂裘非季子,鹤氅似王恭。谬忝燕台召,而陪郭隗踪。水流知入海,云去或从龙。树绕芦洲月,山鸣鹊镇钟。还.....
漫兴
明·张家玉
拟卜幽居绝世尘,桃源无路可逃秦。朝来怕纵潇潇目,愁见青山换主人。
光福寺与夷叔围棋夷叔属赋诗纪之
清末近现代初·陈曾寿
鬓底湖光万顷浮,极天帆影落茶瓯。半床花雨同僧夏,一磴松风对弈秋。逃世何心还逐鹿,忘机吾意羡飘鸥。浮山说法欧公喜,国手应知逊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