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
后
一
经
寒
热
攻
骸
骨
,
正
似
兵
戈
过
室
庐
。
柱
木
支
撑
终
未
稳
,
筋
皮
收
拾
久
犹
疏
。
芭
蕉
张
王
要
须
朽
,
云
气
浮
游
毕
竟
虚
。
赖
有
衣
中
珠
尚
在
,
病
中
点
检
亦
如
如
。
病中感悟
哲理
自然现象描述
健康养生
译文
“一经寒热攻骸骨,正似兵戈过室庐。”这句诗可以翻译为:“一旦寒热侵袭骨骼,就像战乱过后,房屋被兵器破坏。”
“柱木支撑终未稳,筋皮收拾久犹疏。”这句诗的意思可以解释为:“尽管用柱子和木材支撑着(身体或事物),但终究会感到不稳固;即使对筋肉和皮肤进行调养和整理,长时间后仍会感到疏漏。”
“芭蕉张王要须朽,云气浮游毕竟虚。”这句诗描述的场景是:“芭蕉即使再强壮终会朽败,云气虽然漂浮游荡,但终究是虚幻的。”
“赖有衣中珠尚在,病中点检亦如如。”这句诗的意思是:“幸好衣中还有珍贵的宝珠(暗指内心的智慧或力量),即使在病中也能一一检查(自我审视或调整),一切都如实地呈现。”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病后》,诗人以个人身体康复的经历为题材,表达了对疾病侵袭的深切感受和对生命的哲思。首句“一经寒热攻骸骨”,形象地描绘了病痛如何侵袭身体,如同战争中的兵戈直击屋舍。接着,“柱木支撑终未稳,筋皮收拾久犹疏”比喻身体虚弱,即使勉强支撑也难以恢复元气,筋骨疲乏,需要长时间调养。“芭蕉张王要须朽,云气浮游毕竟虚”运用比喻,将衰老的身体比作即将腐朽的芭蕉和虚无的云气,暗示生命的无常和脆弱。然而,诗人并未完全陷入消极,尾联“赖有衣中珠尚在,病中点检亦如如”中,“衣中珠”可能象征着内心深处的坚韧或智慧,即使在病中,诗人仍能保持清醒,审视自我,生活态度依然如常。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个人病后的体验,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困境的深刻理解和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苏辙
1852首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猜您喜欢
卧病坐乐轩
清·程琼
日日薰香礼觉王,不任操作不缝裳。谁知鹿苑无生诀,未及龙宫不死方。
和傅岩叟病中见寄
宋·陈文蔚
平时安乐病中知,多少人间未发机。若把此身常似病,分明四十九年非。
次韵师厚病间十首(其三)
宋·黄庭坚
引镜照清骨,惊非曩时人。天地入喻指,芭蕉自观身。陈力则已病,征财又室贫。古来支离疏,粟帛王所仁。
病中放言五首(其一)
宋·韩元吉
松窗永日度凉飔,坐觉清阴寸寸移。境静故应閒可乐,形臞犹有病相随。尘埃末路思千里,风露何年饱一枝。百岁穷通吾自了,闭门长咏子桑诗。
病起二首(其二)
唐·齐己
秋风已伤骨,更带竹声吹。抱疾关门久,扶羸傍砌时。无生即不可,有死必相随。除却归真觉,何由拟免之。
卧病四首寄诸兄弟(其一)
明·顾璘
南州瘴雾三年客,西塞清江万里家。春断壶觞疏竹叶,病移衾枕失桃花。英雄自分填沟壑,魑魅空劳砺齿牙。独有苍天能料理,底须医卜浪矜誇。
病思六首(其六)
宋·陆游
窗扉寂寂秋将晚,灯火昏昏夜向阑。不是暮年能耐病,道人心地本来宽。
病中杂兴(其七)
宋·高登
病损腰围减未休,二毛垂领飒先秋。梦中那复化为蝶,林下不妨问斗牛。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