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使
山水田园
怀古
写景
抒情
情感
思乡
赞颂
地方
襄阳

译文

谁曾言说襄阳的困苦呢?那些歌颂者以欢乐的心情咏唱着襄阳。
太守刘公子,他的事迹千年之后也难以忘怀。
自从刘公离任后,岁月更迭,唯有襄阳南边的汉水依旧长流。
汉水向南流去,岘山碧绿如玉。这里的人们种植稻米,田地泥深可没脚。
当地人种植麦子,遍布高原,常常让越地的人来耕种大片的沼泽。
沼泽中水多而原上干燥,但越地人种植的作物却被楚地人食用。
这里依然沿用古代的火耕水耨的耕作方式,汉水中的鱼丰收,人们常满载而归。
常有许多过路的客人知道这里的乐趣,来买槎头缩项鳊这种鱼。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襄阳地区的田园生活和民间风俗,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与民俗传承的感慨。首句“谁言襄阳苦,歌者乐襄阳”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了尽管生活艰辛,但人们仍能从歌唱和劳作中找到乐趣。接着,诗人提及太守刘公子,暗示历史人物的影响力,即使千年过去,人们依然怀念他的治理。“刘公一去岁时改,惟有州南汉水长”表达了时光流转,人事更迭,唯有汉水依旧流淌,象征着永恒不变的自然景观。接下来,诗人通过具体场景描述,如汉水南流、农田耕作,展现了当地农耕生活的生动画面。“泽中多水原上乾,越人为种楚人食”反映了区域间的交流与互助,以及传统农耕方式的延续。最后,“火耕水耨古常然,汉水鱼多去满船”描绘了渔猎生活,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结尾“长有行人知此乐,来买槎头缩项鳊”则以游客购买鲜美鱼产为结,再次强调了襄阳乐土的形象。整体来看,苏辙的《襄阳古乐府二首(其二)襄阳乐》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勾勒出一幅襄阳地区人民勤劳、和谐的生活图景,寓含了对历史与民俗的深深怀念。

苏辙

1852首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猜您喜欢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寄元遗山
元·曹之谦
诗到夔州老更工,只今人仰少陵翁。自怜奕世通家旧,不得论文一笑同。草绿平原愁落日,雁飞寒水怨秋风。黄金鑛里相思泪,几堕凭高北望中。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