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
靥
镇
二
首
(
其
二
)
花
靥
谁
名
镇
,
梅
装
自
古
传
。
家
家
小
儿
女
,
满
额
点
花
钿
。
咏物
写花
民谣
写小儿女
赞美
赞语
译文
第一句“花靥谁名镇,梅装自古传。”可以翻译为:谁的名字能镇得住花靥(即美丽的容颜)呢?梅花妆自古以来就在流传。
第二句“家家小儿女,满额点花钿。”可以翻译为:每家每户的小儿女,额头都点着花钿(一种装饰品),以此为美。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女子在额头上点花钿的习俗,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传统文化的魅力。“花靥谁名镇,梅装自古传。”这两句开篇,诗人以疑问的语气提出,花靥(即花钿)这一装饰为何被称为“镇”,并指出梅装(梅花图案的花钿)自古以来就是流传的传统。这里不仅提到了花钿的名称由来,还暗示了这种装饰艺术的悠久历史,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转与文化的传承。“家家小儿女,满额点花钿。”接着,诗人将视角转向普通百姓的家庭,描绘了一幅家家户户的小儿女们在额头上点缀花钿的画面。这不仅展现了古代女性对美的追求,也体现了社会普遍接受并实践这一习俗的情景。通过“家家”二字,强调了这种习俗的普及性和广泛性,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浓厚的生活氛围。整首诗简洁明快,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古代女子化妆习俗的独特魅力,以及这种习俗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以及对历史变迁中不变美的感慨。
猜您喜欢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白梅诗(其一)
清·释敬安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
题王元章画梅花
元·熊梦祥
水影晴光为写神,当时已是失天真。一从残角吹新曲,几向寒溪觅故人。缟袂归来犹有月,佩环飞去更无尘。莫言醉魄空离落,信把和羹属大臣。
杂诗三首(其一)
元·傅若金
植兰弥九畹,种菊被三径。幽芳固殊姿,馨德良可并。搴兰以为美,餐菊以资命。眷言理芜秽,恒使枝叶净。芜秽苦易侵,枝叶苦不盛。岂无桃与李,贵此谐野性。
又咏蜀都城上芙蓉花
唐·张立
去年今日到城都,城上芙蓉锦绣舒。今日重来旧游处,此花憔悴不如初。
寄题兰陵郡斋梅露堂
宋·曾协
兰陵为郡更齐梁,地望卓荦闻四方。清班诜诜储材良,相踵往佩太守章。宪公遗爱初未忘,当时瑞露今名堂。于兹辽辽几星霜,此邦复得尚书郎。政似古人天降祥,揭榜华屋遥相望。使君燕寝东.....
再韵简菊坡
宋·郑清之
访梅长与寒角力,两鬓丝丝尚堪织。吊湘赋鵩强解事,长沙少年空太息。酷爱孤芳支岁寒,草木虽多懒求识。肥遁不为苍帝臣,白贲丘园义形色。风饕雪虐真养素,笑枕溪流漱寒石。请翻橘颂作.....
车过武胜关雪中购得兰数本
清末近现代初·陈曾寿
车行楚豫交,蜿蜒入山腹。矫首望雄关,势绝天地蹙。一脊界江河,向背异寒燠。雪峰袭云衣,漠漠烟生玉。涛凝叠嶂松,翠压一涧竹。峥嵘幻冰花,僵踣慨众木。野人市修兰,仓卒得一束。坚.....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