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殿
穿
使
山水田园
写景
写地点的
写景及抒情
怀古
赞美

译文

湘西古寺两重叠,山峰环绕似奔马。
翠松如屏深五里,龙宫幽暗神守门。
高大殿堂压山巅,俯瞰长江欲吞江。
橘洲漂浮金实摇,水城环绕朱楼高。
话语余音入天籁,奇妙景色令人醉。
清泉石上棋子布,藤萝鸟鸣如琴弦。
回廊险峻又弯曲,新路穿越林间明暗。
浅流变浑兽迹现,古木半空可见火痕。
使者双飞出宫墙,太守宴饮游石门。
紫色胡须配红裳,竹风松雪香气长。
清风遥带巫峡光,一声笛响猿三叹。
未能亲临灵山会,诗中想象愁断肠。
遗憾无金千万两,欲买山川作家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仙境般的山水风光,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切情感和超凡脱俗的意境。开篇“湘西古刹双蹲蹲,群峰朝拱如骏奔”两句,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山峦连绵、气势磅礴的画面。接着,“青松步障深五里,龙宫黯黯神为阍”细致地描绘了林木参天、仙境深藏的意象。“高殿呀然压苍巘,俯瞰长江疑欲吞”两句,则通过对高耸殿宇和广阔江景的对比,表达出诗人胸襟开阔、气魄非凡的情怀。紧接着,“橘洲泛浮金实动,水郭缭绕朱楼骞”描绘了水面上橘舟游弋和城郭中的繁华景象。“语馀百响入天籁,众奇引步轻翩翻”通过声音的描写,传递出仙境中超凡脱俗的氛围。而“泉清石布博棋子,萝密鸟韵如簧言”则以泉水、石径和鸟鸣的声音,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神秘的环境。“回廊架险高且曲,新径穿林明复昏”两句,通过对山路崎岖和林间小径的描写,增添了诗中动态与深邃的层次。紧接着,“浅流忽浊山兽过,古木半空天火痕”则捕捉到了山溪变化无常和古木岁月沧桑的景象。“星使双飞出禁垣,元侯饯之游石门”通过对神秘使者和古代贵族游历的描绘,增添了诗中的仙气与历史的厚重感。而“紫髯翼从红袖舞,竹风松雪香温黁”则以飘逸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仙家舞蹈图。“远持清琐照巫峡,一戛惊断三声猿”两句,以奇特的景物和神秘的声音,增强了诗中的奇幻色彩。最后,“灵山会中身不预,吟想峭绝愁精魂”则表达出诗人对这仙境般之地的向往与无限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和神秘奇特元素的穿插,营造了一种超凡脱俗、令人遐想的艺术氛围。

刘禹锡

810首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汉族,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猜您喜欢

杂曲歌辞·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次韵郑盱眙见寄并简其甥刘君
宋·陆游
衣上空嗟京洛尘,故交半作白头新。众中初得见吾子,东观已疑无若人。仗马极知非久斥,沙鸥要是孰能驯。两章英妙同时到,赵壹囊中却未贫。
东堂晨起有感
宋·陆游
不解飞车越九州,青鞋处处为山留。百年未尽且作梦,三日闲行聊散愁。世上几经华表柱,尊前好在黑貂裘。龙泉幸是无人斸,暮露光芒上斗牛。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