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绿
写景
古墙
抒情
夏日
避地
幽僻
夏日江山

译文

绿竹高矮不一轻拂屋檐,稀疏的竹影婆娑遮荫宛如层层帷帘。
这里几乎没有人识蒋诩(历史人物),我只想通过打开窗户学习陶潜(陶渊明)的淡泊与高洁。
古老的墙面上布满苔藓与石色,长夏的江山如火热的炎日一般。
避世隐居的地方真的应该靠近幽静隐蔽之处,我悠然自得地笑着感谢岁月的淹留。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幽雅的夏日景象。诗人刘攽以细腻的笔触,将凝翠堂周围的环境刻画得生动而富有诗意。首句“绿竹参差平拂檐”,描绘了绿竹随风轻轻摇曳,仿佛与屋檐亲密接触的画面,展现出一种和谐与自然之美。接着,“疏阴掩映似重帘”一句,通过比喻手法,将稀疏的竹影比作轻柔的窗帘,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静谧与朦胧感。“留径人谁识蒋诩,开窗吾拟学陶潜”两句,借用了古代隐士蒋诩和陶渊明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向往隐逸生活,追求心灵自由的心境。蒋诩是东汉时期著名的隐士,而陶潜则是晋代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故事在诗中被巧妙地引用,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深度。“古墙莓苔有石色,长夏江山如火炎”描绘了夏日里古墙上的青苔与岩石的颜色相映成趣,尽管是夏季,但诗人的视角却仿佛让江山呈现出如同火焰般的热烈,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季节的特点,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最后,“避地真宜近幽僻,悠悠笑谢岁华淹”表达了诗人选择远离尘嚣,靠近幽静之地生活的愿望,同时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丰富的文化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蕴含着对时间流逝的深沉思考。

刘攽

1268首
刘敞之弟。一作贡父、赣父。一说江西樟树人。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

猜您喜欢

临清柳枝词三首(其三)
明·董谷
行行檐树碧阴森,绿户朱帘粉堵深。睡起日高无一事,紫囊惟费买花金。
望秦川/南歌子(其三)
宋·程垓
翠黛随妆浅,铢衣称体香。好风偏与十分凉。却扇含情独自、绕池塘。碧藕丝丝嫩,红榴叶叶双。牵丝摘叶为谁忙。情到厌厌拼醉、又何妨。
夏日寒山寺旭公房竹下迟王生不来与刘生饮
明·张元凯
野寺昼寂寥,独鹤当门屏。阴阴古墙下,一片绿云冷。夕照上高檐,空翠落潭影。如何炎隆时,有此清凉境。入林无所事,匡床据高枕。不见子猷来,便与公荣饮。远抱托长风,孤怀自耿耿。心.....
戏和文潜谢穆父松扇
宋·黄庭坚
猩毛束笔鱼网纸,松柎织扇清相似。动摇怀袖风雨来,想见僧前落松子。张侯哦诗松韵寒,六月火云蒸肉山。持赠小君聊一笑,不须射雉彀黄间。
池上居(其三)
清·爱新觉罗·弘历
轩楹俯碧流,槛影座中浮。堪纳水云意,底论大小舟。风前饶乳燕,雨后尚鸣鸠。暇日无馀事,新题每见投。
次韵周开祖大夫泛湖见访
宋·释道潜
漾漾清漪十里间,画船人似镜中安。雨催菡萏幽香发,风触莆萄细浪寒。高岸乌纱来静院,倒挥白羽傍曾栏。吟毫所遇无遗景,天乞词源北海宽。
夏日同欧卢冼诸社长访杜四隐君居赋赠二首(其二)
明·李英
清泉隐逸老工诗,自酿松醪熟几时。扫径倒迎文学士,登楼问月醉归迟。
千秋岁·席上偶拈
清·佟世南
水亭过雨。夹岸凉生树。疏箔捲,微风度。圆荷翻翠盖,暗柳摇烟缕。东岭外,微云破处银蟾吐。河朔堪忘暑。高会开樽俎。同啸咏,谁宾主。酒和清露泻,剑拂寒星舞。归骑促,馀溪城上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