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平
山
鹊
噪
诗
以
此
答
之
(
其
二
)
好
音
惟
恐
隔
深
树
,
一
听
恶
声
共
弹
罗
。
啼
鸟
亦
知
随
世
变
,
鸦
鸣
何
少
鹊
何
多
。
写鸟
动物
哲理
情感
忧民
译文
翻译为白话文:好听的声音总是怕被深深的树丛隔断,一旦听到刺耳的噪音,就会一起弹奏起罗(可能是指乐器或某种声音的共鸣)。
翻译为白话文:鸣叫的鸟儿也知道随着世事的变化而变化,为什么现在鸦叫的声音少了,而喜鹊的叫声却多了起来。
赏析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杨继盛所作,名为《陈平山鹊噪诗以此答之(其二)》。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自然界的鸟鸣与社会现象相联系,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思考。首句“好音惟恐隔深树”,诗人以“好音”比喻美好的事物或言论,表达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保护之情。然而,“惟恐隔深树”则暗示了这些美好事物可能被外界环境所遮蔽,难以被人听到或理解,流露出一种无奈与忧虑。接下来的“一听恶声共弹罗”,则将恶声比作有害的言论或行为,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面对负面信息时的反应——如同在织布时发现瑕疵立即剔除一样,迅速地进行批判和纠正。这反映了社会对于不正之风的警觉与抵制。“啼鸟亦知随世变”,这一句通过啼鸟的鸣叫来象征自然界的变化,暗示了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变迁之中。鸟儿的啼鸣或许能预示着季节更替或是环境变化,这里借以表达诗人对社会变迁的敏感观察。最后,“鸦鸣何少鹊何多”,以鸦鸣稀少、鹊鸣众多的形象对比,寓意着在社会中,负面声音相对较少,而正面、积极的声音却异常丰富。这既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赞美,也可能是对某些现象的隐晦批评,即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正能量的声音往往更为突出。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界的鸟鸣现象,巧妙地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反思精神。
杨继盛
93首
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兵部员外郎。坐论马市,贬狄道典史。事白,入为户部员外,调兵部。疏劾严嵩而死,赠太常少卿,谥忠愍。后人以继盛故宅,改庙以奉,尊为城隍。著有《杨忠愍文集》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短歌行
南北朝·张率
君子有酒,小人鼓缶。乃布长筵,式宴亲友。盛壮不留,容华易朽。如彼槁叶,有似过牖。往日莫淹,来期无久。秋风悴林,寒蝉鸣柳。悲自别深,欢田会厚。岂云不乐,与子同寿。我酒既盈,.....
赠友人(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灼灼怀春鸟,衔花吴江浔。玄豹久不食,蔚然文采深。风云荡天路,邂逅抒忧心。凭君青玉案,中夜张瑶琴。明月照南浦,晨风巢北林。河精为天汉,小星易浮沉。妙道贵忘言,达人无哀音。持.....
待旦
宋·陆游
晨光残淡月,急点杀寒更。历历记孤梦,悠悠带宿酲。揽衣推枕起,乱发绕床行。叹息人间事,还随初日生。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蝶恋花(其一)
宋·程垓
日下船篷人未起。一个燕儿,说尽伤春意。江上残花能有几。风催雨促成容易。湖海客心千万里。著力东风,推得人行未。相次桃花三月水。菱歌谁伴西湖醉。
后雁字十九首(其七)
明末清初·王夫之
湘岸临潭帖,天山拓汉铭。为谁修楚史,自解注禽经。语雀羞刑牍,言鹦笑说铃。挥毫千里泻,腕脱不曾停。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