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使
稿
写景抒情
秋天写景
田园
怀古
咏物言志
抒情
秋节词
忧民词

译文

“衰老不耐暑,喜甚秋咫尺。”可以翻译为:“年老的人受不了炎热,非常盼望秋天近在咫尺。”
“秋来几何时,炮煮乃尔剧。”意为:“秋天来了多久了?然而事情却变得如此严重(可能是指农作物的收成问题)。”
“老夫大失望,亦自愧两屐。”翻译为:“我深感失望,甚至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惭愧。”
“青山吾故人,可想不可觌。”可以理解为:“青山是我旧时的朋友,只可思念却无法相见。”
“农家请言田,使我舌屡唶。”翻译为:“农民请我谈谈田地的事,这使我一再犹豫(可能是因为问题复杂或难以回答)。”
“六月潴为泥,七月稿为腊。”翻译成白话文为:“六月(因水淹)变为泥潭,七月(庄稼)像腊一样干燥(可能是因为严重的旱情)。”
“十无一二存,政苦蝗狼藉。”这句话的翻译是:“十分之八九都已失去(可能指粮食或其他作物大量减产),遭受严重的蝗虫破坏。”
“吾饥不能腊,子热不能夕。”翻译为:“我因为饥饿无法维持下去,你(指农民或其他受灾人群)在炎热中也难以度过夜晚。”
“子热犹可凉,吾饥那可常。”这句话的翻译是:“虽然你热还可以找到凉快的地方(缓解),但我饥饿的状态却不能长久维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人在夏末秋初时节的感受和生活状况。开篇“衰老不耐暑,喜甚秋咫尺”两句表达了老人对炎热夏日的厌倦以及对即将到来的秋天的期待,秋天意味着凉爽的气候,能够带来一丝慰藉。紧接着“秋来几何时,炮煮乃尔剧”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渴望,老人急切地盼望秋风的到来,以解暑热之苦。然而,“老夫大失望,亦自愧两屐”表明了老人的生活境遇并非如愿以偿,他对自己的处境感到失望和羞愧。这里“两屐”可能指的是耕田的农具,由此可见老人虽然年迈,但仍然想要自食其力,却又力不从心。“青山吾故人, 可想不可觌”则是老人对远方亲人或故土的怀念之情。尽管无法亲临其境,但心中始终保有那份深厚的情感。下文“农家请言田,使我舌屡唶”显示了老人的生活窘迫,连说话都显得吃力。接着,“六月潴为泥,七月稿为腊”描绘了夏末秋初的景象和农事,老人通过这些季节变换感受到了时光的流逝。“十无一二存,政苦蝗狼藉”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和失望。蝗虫、狼藉都是古代指饥荒、灾害的词汇,这里用来比喻政局的混乱与民生之艰难。最后,“吾饥不能腊,子热不能夕。子热犹可凉,吾饥那可常”则是老人对自己和子孙的关切,他自己的饥饿无法得到缓解,而子女的热病至少还有希望能够得到治愈。这两句充满了父母之情的无奈和哀伤。这首诗通过老人的视角,展现了一幅农村生活的画面,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社会的一些问题,如民生疾苦、自然灾害等。语言朴实而深沉,情感真挚且强烈,体现了诗人对底层人民生活状态的深刻关注和同情。

方岳

1488首
词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淮东安抚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知南康军。后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被移治邵武军。后知袁州,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弹劾罢官。后复被起用知抚州,又因与贾似道的旧嫌而取消任命

猜您喜欢

同郭十题杨主簿新厅
唐·高适
华馆曙沈沈,惟良正在今。用材兼柱石,闻物象高深。更得芝兰地,兼营枳棘林。向风扃戟户,当署近棠阴。勿改安卑节,聊闲理剧心。多君有知己,一和郢中吟。
题韩伯时剪韭轩(其一)
元末明初·钱宰
西园春韭与阶平,留客西轩夜不扃。旧雨别来今雨至,早畦摘尽晚畦青。每怀海内皆兄弟,相对花前几醉醒。我亦爱君乔木好,嘤嘤黄鸟把杯听。
西江月
元·曹伯启
归兴浓如山色,宦情薄似秋光。含残相伴说纲常。笑杀湖中鲁望。制用先须府库,兴戎必待糇粮。世间良贾会深藏。胜我追寻影响。
秋日倍文谷翠岩二省使燕东书堂应教
明·朱睦㮮
邸第张筵日,秋风荐早凉。地当清洛外,台接紫云傍。绮席仙俦集,瑶阶大乐张。坐移淮桂影,身佩楚兰芳。乡月淹今夕,文星聚此堂。图书披箧笥,词赋入笙簧。自愧非枚马,赓歌厕雁行。
寄题苏子美沧浪亭
宋·韩维
闻君买宅洞庭傍,白水千畦插稻秧。生事已能支伏腊,岁华全得属文章。骞飞灵凤知何暮,蟠蛰蛟龙未可量。莫以江山足清尚,便收才业傲虞唐。
荒园有感
元末明初·蓝仁
一片荒园战伐馀,主人流落未安居。春来漫拟桑麻长,岁久谁将蔓草除。慨想农功难自弃,静看人事不如初。道旁时有栽瓜者,烟雨才分半亩锄。
题韦承总吴王故城下幽居
唐·孟郊
才饱身自贵,巷荒门岂贫。韦生堪继相,孟子愿依邻。夜思琴语切,昼情茶味新。霜枝留过鹊,风竹扫蒙尘。郢唱一声发,吴花千片春。对君何所得,归去觉情真。
再献五章奉资一笑(其五)
宋·李至
小院荒凉亦自如,才盈五亩又无馀。槛中脩竹依时种,壁上斜行信手书。雨打杏花将烂漫,风吹杨柳渐扶疏。诚知浊酒非公饮,频为芳辰过陋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