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写景抒情
怀古情感
节气寓意
事物寄托
地名
赠别劝勉

译文

第一句:“此日蓬壶两日程,当时消息甚分明。”翻译为:“这一天,路程仿佛蓬莱仙岛与壶中天地相隔两日之远,但当时的情况却十分清晰明了。”
第二句:“桃须曼倩催方熟,橘待洪崖遣始行。”翻译为:“桃花需要曼倩般的催促才能成熟,而橘子则等待着洪崖的派遣才能开始它的旅程。”
第三句:“岛外音书应有意,眼前尘世渐无情。”翻译为:“岛外的音信中充满了情感和寓意,但眼前的尘世却逐渐变得冷漠无情。”
第四句:“莫教更似山西鼠,啮破愁肠恨一生。”翻译为:“不要让它(指前面提到的情感或问题)变得像山西的老鼠一样,咬破愁肠,让人一生都充满遗憾和悔恨。”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出征在外,思念家乡的景象和亲人的情感。开篇“此日蓬壶两日程,当时消息甚分明”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敏感以及渴望得到家中消息的心情。“桃须曼倩催方熟,橘待洪崖遣始行”则是通过对果实成熟和运送的描写,抒发了对故土的怀念之情。“岛外音书应有意,眼前尘士渐无情”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远在他乡,对家中音信的渴望,同时也感受到身边世事变迁,无常的人情冷暖。最后,“莫教更似山西鼠,啮破愁肠恨一生”则是用比喻手法,表达了诗人对那些不怀德、忘恩负义之人的鄙视和痛恨。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罗隐

507首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