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
暮
城
西
晚
眺
谬
忝
莲
华
幕
,
虚
沾
柏
署
官
。
欹
危
长
抱
疾
,
衰
老
不
禁
寒
。
时
事
已
日
过
,
世
途
行
转
难
。
千
崖
兼
万
壑
,
只
向
望
中
看
。
写景
抒情
地点
季节
冬
城市
寒冬
人生感悟
望乡思远
译文
我本不该蒙受恩宠来到莲华幕(可能是指某职位或团队),却又错误地得到了柏署官(古时的一种官职)的职务。
我身体歪斜不稳,长期抱病,年老体衰无法抵挡寒冷的侵袭。
时代的事情已经过去,人生的道路变得越来越难行。
千山万壑,我只在眺望中欣赏它们的美丽。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秋时节的萧瑟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刻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谬忝莲华幕,虚沾柏署官"一句中,“莲华幕”指的是荷花残败后的叶子,而“柏署官”则是以柏树比喻官舍,这两者都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接着的"欹危长抱疾,衰老不禁寒"一句透露出诗人身体状况不佳,年事已高,感到寒冷难当。这不仅是对物理环境的感受,也反映了诗人的心理状态和生活境遇。在"时事已日过,世途行转难"中,诗人表达了对时光易逝和人生道路艰辛的感慨。这里的“时事”指的是岁月流逝,而“世途行转难”则是说人生的旅程充满困难。最后,“千崖兼万壑,只向望中看”一句通过对山川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面对广阔自然的无奈和深沉的情感。诗人只能远观这些壮丽的景色,无法亲历其中,这种距离感也映射出诗人的内心世界。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展现了诗人对暮年孤独、疾病缠身以及时光流逝的深切感受。
罗隐
507首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猜您喜欢
句
唐·李嘉祐
巴峡猿声催客泪,铜梁山翠入江楼。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
虎丘临眺和朱侍御(其二)
明·严嵩
翠岭晴烟锁鹫峰,玉泉阴洞隐龙宫。高攀双树青冥上,俯瞰三吴宿雾中。沙浦断云低度鸟,石林修竹静吟风。禅房水石佳游在,尘世沧桑浩劫空。
酬对雪见寄
唐·许浑
飞度龙山下远空,拂檐萦竹昼濛濛。知君吟罢意无限,曾听玉堂歌北风。
赠人二首(其二)
唐·王建
多在蓬莱少在家,越绯衫上有红霞。朝回不向诸馀处,骑马城西检校花。
鹧鸪天(其二)葭萌驿作
宋·陆游
看尽巴山看蜀山。子规江上过春残。惯眠古驿常安枕,熟听阳关不惨颜。慵服气,懒烧丹。不妨青鬓戏人间。秘传一字神仙诀,说与君知只是顽。
过伊仆射旧宅
唐·李商隐
朱邸方酬力战功,华筵俄叹逝波穷。回廊檐断燕飞去,小阁尘凝人语空。幽泪欲乾残菊露,馀香犹入败荷风。何能更涉泷江去,独立寒流吊楚宫。
德州舟中遇李户部两山北上别后却寄二首(其二)
明·于慎行
君登兰省去,予汎镜湖归。两桨还相背,双星竟不违。心期鸥作侣,生事薜为衣。只有空山梦,愁时少雁飞。
秋日圆明园即景
清·爱新觉罗·弘历
红叶千林似锦张,秋容端不让春光。南轩日暖帘初捲,曲沼波寒鱼半藏。战雨晚桐漏疏影,冒霜早菊先重阳。平添诗客三分兴,熟境应忘若个忘。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