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露
寺
火
后
六
朝
胜
事
已
尘
埃
,
犹
有
闲
人
怅
望
来
。
只
道
鬼
神
能
护
物
,
不
知
龙
象
自
成
灰
。
犀
惭
水
府
浑
非
怪
,
燕
说
吴
宫
未
是
灾
。
还
识
平
泉
故
侯
否
,
一
生
踪
迹
比
楼
台
。
怀古
咏物
抒情
地点
寺庙
历史感慨
怀人思事
译文
六朝的胜事已经随着历史的尘埃消逝,但仍有人惆怅地望着这些往昔的遗迹。
人们只相信鬼神能够保护事物,却不知道龙象(可能指祥瑞之物)也会化为灰烬。
犀牛因被认为生活在水中而惭愧其实并非水怪,燕子对吴国宫殿的谈论并非灾难的预兆。
还知道那个平泉的旧日侯吗?他的一生行迹就像楼台一样,既有兴衰起伏,也有辉煌与落寞。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意境。"六朝胜事已尘埃"直接点出时间的流逝和往昔繁华如今只剩回忆,"犹有闲人怅望来"则表现了人们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接下来的两句"只道鬼神能护物,不知龙象自成灰"通过对比手法,揭示了即便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物品,也终究无法逃脱时间的摧毁。这不仅反映了历史的无常,更透露出诗人对于世事无常的感慨。以下两句"犀惭水府浑非怪,燕说吴宫未是灾"则转向对古代传说的质疑。"犀惭水府"可能指的是某种神话故事,而"浑非怪"表明诗人并不认为这些只是简单的奇闻轶事;同样,"燕说吴宫未是灾"也表达了对于历史事件的个人看法,认为有些被后世传颂为灾难的事情,在当时可能并没有那么严重。最后两句"还识平泉故侯否,一生踪迹比楼台"则是诗人对自己过往经历的一种反思。"还识平泉故侯否"表明诗人对于旧日所知的某个地方或人物还保持着记忆,而"一生踽迹比楼台"则通过比较自己的足迹与高耸的楼台,强调了自己经历过的地方众多,生命轨迹复杂。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遗迹、传说故事以及个人经历的回顾和反思,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感悟与个人的生命体验。
罗隐
507首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猜您喜欢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杂曲歌辞·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醉中作
宋·陆游
名酝羔儿拆密封,香粳玉粒出新舂。披绵珍䱹经旬熟,斫雪双螯洗手供。吟罢欲沉江渚月,梦回初动寺楼钟。炉烟袅袅衣篝暖,未觉家风是老农。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