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
城
南
盛
本
道
怀
皇
甫
冉
暑
夜
宿
南
城
,
怀
人
梦
不
成
。
高
楼
邀
落
月
,
叠
鼓
送
残
更
。
隔
浦
云
林
近
,
满
川
风
露
清
。
东
埼
不
可
见
,
矫
首
若
为
情
。
写景抒情
夏日写景
怀人思旧
城市风光
夜幕降临
译文
夏夜在南城寄宿,思念之情让我无法入眠,梦不到你。
在高楼上邀请明月(与之共赏),叠加的战鼓送走了一夜将尽的时光。
隔着河浦,云林显得很近。满地的江风和清冷的露水,让人感到清爽。
无法看到东面的堤岸,我抬头仰望,满含情感。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夏夜宿泊之景的诗,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怀念亲人的深切感情。诗中“暑夜宿南城,怀人梦不成”一句,既设定了时空背景,也揭示了诗人的心理状态。接着“高楼邀落月,叠鼓送残更”则进一步渲染了夜的静谧与深邃,以及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尽孤寂。第三、四句“隔浦云林近,满川风露清。东埼不可见,矫首若为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思念之深切。这里的“隔浦云林近”和“满川风露清”不仅是对景物的细腻刻画,更是诗人凄凉夜色中感受的心境写照。而“东埼不可见,矫首若为情”,则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思念之深,不断抬头远望,希望能够看到那无法看见的亲人。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夜宿南城景象的描绘,以及对时间流逝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淡远而幽深的情怀。诗人的笔触细腻而不失力量,情感真挚而又不显 直白,是古典诗词中表现内心世界的一大特色。
戴叔伦
270首
戴叔伦(约732——约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今存诗二卷,多混入宋元明人作品,需要仔细辨伪。唐代诗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猜您喜欢
好事近(其四)
宋·程垓
急雨闹冰荷,销尽一襟烦暑。趁取晚凉幽会,近翠阴浓处。风梢危滴撼珠玑,洒面得新句。莫怪玉壶倾尽,待月明归去。
汴上逢李柬因寄李二素甫
明·朱睦㮮
端坐意不适,夏林飒已秋。忽逢关外使,暂缓望中忧。野日回残照,池烟淡夕流。怀君欲何语,独上竹西楼。
赠含珠
明·徐时进
银箭铜壶夜未央,薰风初入合欢床。怪来枕畔攲明月,自是君身有夜光。
九月十日寄潘邠老
宋·贺铸
明月昔如许,怀人殊不来。徒歌桃叶曲,又负菊华开。尺纸缄愁去,扁舟载梦回。它年鸡黍约,千里信悠哉。
南乡子·夏日游竹隐寺
明·骆文盛
古寺隐丛篁,石径逶迤碧藓荒。夹道松枝低拂幰,苍凉,清露沾衣湿不妨。缓步上回廊,老衲相邀入竹房。旋汲山泉供茗碗,悠飏,风送闲云下石床。
夏日偕同诸年友集于灵济宫
明·区大相
结驷情多暇,骖鸾路不赊。偶携中圣酒,来过上清家。解带褰瑶草,倾壶藉洞花。相期炼灵液,携手五云车。
采莲曲
明·谢榛
湖上西风吹绮罗,靓妆越女照清波。折将莲叶佯遮面,棹过前滩笑语多。
过郑氏隐居承二子之纯之纪留宿赋赠一首
明·刘崧
流水西山麓,层轩夏木凉。昔闻书带草,今过郑公乡。展席传诗帙,张灯列酒浆。佳儿真好客,倾倒意何长。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